大通區扎實開展“精準扶貧鞏固提升年”活動,讓脫貧更穩定可持續——鞏固提升,打造精準扶貧升級版
閆其遠原是大通區孔店鄉河沿村的一名貧困戶,在產業扶貧資金的幫助下,2016年他家建起了2個草莓大棚,當年收入達到2萬元,順利實現脫貧。貧困戶脫貧,政策不脫鉤。2017年,閆其遠擴建了4個大棚,全年收入達到5萬元。這一年,他家蓋起了3間新房,拉起了一個院子,筑起了一個新家。“2018年春節前夕,我們搬進了新屋,一家人可高興了”。閆其遠說。
2018年,省市下達給大通區的脫貧目標是完成130人脫貧任務。聚焦提高脫貧質量,大通區開展了“精準扶貧鞏固提升年”活動,突出“造血”扶貧,并對“摘帽”貧困戶扶上馬送一程,鞏固提升“加一度”,讓貧困戶穩定實現不愁吃、不愁穿和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告別貧窮、走向富裕。
強化精準識別,提升扶貧工作精準度
該區強化貧困人口動態管理,進一步完善貧困人口進出機制,按照“兩評議、兩公示、一比對、一公告”的程序,做到應納盡納,全區摸排清退37戶、95人,新增貧困戶30戶、67人,補錄貧困人口27人。同時,加大對已脫貧戶的關注力度,確保脫貧不脫政策;加強與邊緣戶溝通,提升脫貧攻堅精準度和群眾滿意度。上半年開展了為期兩個月的“大排查、促整改”工作,對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一般農戶和六類邊緣戶情況進行排查,針對排查出的問題列出問題清單,形成整改報告,全面整改到位。
強化政策落實,做到“兩不愁、三保障”
就業是民生之本。該區鼓勵支持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發展生產,對從事生產和服務的貧困戶給予產業補貼,為有就業意愿的貧困戶提供合適崗位;各村增設秸稈禁燒巡查崗、環境整治崗等公益性崗位,增加貧困戶收入;針對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通過土地流轉、入股分紅等模式,增加收入;舉辦“春風行動”專場招聘會,建立貧困勞動者就業求職信息平臺。
安居才能樂業。該區著力保障貧困戶、困難戶住房安全,對有住房困難、符合安居工程條件的困難戶實行應改盡改。落實健康扶貧政策,組織51名貧困人口到市第一人民醫院進行檢查治療,聯系專家赴孔店鄉為179名貧困人口進行慢性病現場鑒定,組織67名貧困婦女進行了“兩癌”篩查;協調轄區醫院,確保“先診療后付費”和“2351”“180”等三保障一兜底政策全面落實。做實保障兜底,實現低保線與扶貧線“兩線合一”,在省市“兩免兩降五提高”的基礎上,將降門檻費調整為免門檻費,增加提高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實行“三免一降六提高”。
強化項目建設,增強扶貧“造血”功能
產業扶貧激活脫貧內生動力。該區不斷完善、充實項目,高質量建好區鄉兩級項目庫,在實地考察、充分調研的基礎上,謀劃了一批產業扶貧項目,篩選出18個項目入庫;明確中央扶貧資金分配方案,倒排項目工期,確保項目早實施、早見效。
堅持因村制宜,打造了“一村一品”產業扶貧模式,目前初步形成了河沿村千畝草莓基地、柿元村千畝蔬菜草莓基地、歡燈村1500畝草莓生產基地、胡拐村400畝水生蔬菜基地和安塘村50畝食用菌生產基地。加強“漁光互補”項目、350千瓦分布式光伏發電站、800千瓦的光伏電站發電收益以及專項扶貧資金監管,按時足額發放到貧困戶手中。制定《關于推進扶貧小額信貸支持蘑菇大棚扶貧工作的實施方案》,按照相關程序已完成386萬小額信貸放款工作,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103.2%。
創新社會扶貧,精準扶貧“加一度”
打贏脫貧攻堅戰,重在形成合力。大通區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扶貧,形成合力,共同推進。建立園區企業與貧困村對口幫扶聯系制度,開展大通工業園區企業與5個貧困村對接活動,富華服飾、樂森黑馬、新欣醫藥等重點企業與貧困村建立對口幫扶聯系制度,重點在技術、資金、人才等方面給予支持。建立區屬企業與貧困家庭學生對口幫扶聯系制度,在今年秋季開學前期,組織開展了捐資助學活動,資助孔店鄉今年新錄取的大學生。建立新型農村經營主體與貧困戶對口幫扶聯系制度,從區鄉兩級遴選了1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市級龍頭企業,對口幫扶聯系貧困戶,為貧困戶發展產業和入股分紅提供支撐。(記者 朱慶磊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