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根據兩位“中國好人”真實故事改編的推劇《扶貧書記》在潘集區34個貧困村巡回演出,引起群眾的熱烈反響。
故事的第一位主人公叫許圣杰。他身高只有一米四,身有殘疾卻擁有一顆仁愛之心。從1995年開始,他默默地肩負起照顧侄兒侄女的責任;在弟媳和弟弟相繼去世后,他不顧自己肝病纏身,靠著五保金、裁縫手藝和幾畝薄地,只身照顧兩個孩子并供他們一路求學。2017年6月,許圣杰被評為孝老愛親類“中國好人”。故事的另一位主人公叫許克素,是一名基層扶貧干部。她的家庭雖不富裕卻心存大愛,從2008年起堅持幫扶孤兒許永、許詠春,像媽媽一樣關心關愛他們,兩個孩子先后考取了研究生和本科,通過教育改變了命運。她雖身患重病但堅守扶貧一線,不僅解決了村民走路難、灌溉難、過河難的三大難題,還通過招商引資讓村集體經濟由空白村一舉突破10萬元。2018年7月,許克素被評為敬業奉獻類“中國好人”。
一個村子、兩位中國好人、一段佳話。真實的故事來源于生活,也富有更真實的情感。為激發脫貧攻堅內生動力,潘集區文化部門根據兩位“中國好人”的真實故事創作了推劇《扶貧書記》,講述了許圣杰二十多年如一日撫養已故弟弟兩個孩子的故事,并在扶貧干部的精準幫扶下,順利實現脫貧的真實故事。據該劇編劇芮文娟介紹,推劇源于花鼓燈,是一種流傳于沿淮地區為人民喜聞樂見的傳統戲曲劇種。推劇《扶貧書記》以兩個中國好人為藍本,突出扶貧扶智主題,從采訪、創作到排練近3個月時間,自2018年7月中旬被搬上舞臺以來,受到社會各界如潮好評,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營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
真實的故事,文學的手法,為群眾呈現一部扶貧大戲。該劇巧妙地將勵志典型和脫貧事跡結合起來,形象地展示了在黨的領導下,扶貧干部措施精準到位,幫助貧困家庭物質脫貧,同時實現精神脫貧。為放大該劇的扶貧效應,潘集區開展了文化扶貧下鄉文藝巡演活動,在全區34個貧困村開展巡回演出,激勵更多的貧困家庭樹立脫貧信心,通過自力更生脫貧致富;同時,把文化惠民的陽光灑滿千家萬戶,讓貧困群眾真正享受到“文化民生”帶來的幸福生活,在實現物質脫貧的同時實現精神脫貧。演出淋漓盡致,真切感人,讓觀眾不禁潸然淚下。觀看演出后,平圩鎮林場村村民孔祥米深有感觸地說,該劇讓群眾對國家的扶貧政策有了更多的了解,讓大家懂得有了黨的好政策,再窮也能脫貧也能勤勞致富。
好人精神只有融入生活才有生命力。近年來,我市大力開展“天天見”宣傳行動,堅持用藝術的形式宣傳好人,讓好人面孔“亮”起來。“打贏脫貧攻堅戰,既要借助于外力推動,更要注重激發內生動力。”市文明辦負責人告訴記者,將許圣杰、許克素的事跡搬上銀幕,是為了通過更加直接、生動、形象、可觀、可觸的方式,讓人們認識好人、學習好人、學做好人、尊敬好人,傳播社會正能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注入強大精神動力。(記者 朱慶磊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