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有著悠久的歷史與厚重的文化。早在遠古時期,傳說中的虞舜、夏禹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夏商時屬淮夷之地,西周時期為州來國所轄。春秋末期,蔡國遷都于州來,戰國時期楚國遷都壽春,成為楚國京畿之地。秦統一六國,淮河以南設九江郡。西漢先后設淮南國、九江郡,三國曹魏及以后時期設淮南郡。唐朝時設淮南道壽州,北宋設淮南路壽州,元朝屬江北行中書省安豐路,明朝時為南京鳳陽府轄地,清初時期屬江南行省鳳陽府。民國時期廢除府治,市境分屬壽縣、鳳臺縣、懷遠縣。
淮南市是一座因煤而興的城市。1949年1月淮南解放,3月設立淮南煤礦特別行政區,1950年設縣級淮南市,1952年6月建立省轄淮南市,其間管轄區域歷經多次調整。直至1977年1月,鳳臺縣由阜陽專區劃入,市轄田家庵、大通、謝家集、八公山、潘集5區和鳳臺縣,轄區面積為2121.44平方公里。淮南市現行行政區劃的雛形初步形成,行政區域進入一個相對穩定時期,為其后淮南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較好的區劃環境。從此,一座伴隨共和國一起成長的年輕城市迅速崛起,成為佇立于淮河岸邊的一顆耀眼明珠,一座引人注目的嶄新能源城。
2004年6月合肥市長豐縣7個鄉鎮劃入淮南市
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也是共和國歷史上的一個偉大轉折,更是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開創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時期的偉大轉折。全會提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要決策。從此,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淮南市與全國其他地方一樣,迎來了轟轟烈烈的加快經濟建設發展步伐的火熱時代。隨之而來,淮南市主城區地處淮河與舜耕山狹長地帶,發展空間的局限已成為制約淮南市再發展的重要因素。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淮南市即向省政府提出了向南拓展行政區劃的工作思路。
順應淮南市發展要求及安徽省經濟社會發展戰略部署,2004年6月17日,根據國務院《關于同意安徽省調整淮南市和長豐縣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國函[2004]39號),省政府正式下發《關于調整淮南市和長豐縣部分行政區劃的通知》(皖政秘[2004]81號),把長豐縣的2個鎮和5個鄉鎮劃入淮南市。具體是:孔店鄉劃歸田家庵區管轄,孫廟鄉、孤堆回族鄉、楊公鎮劃歸謝家集區管轄。這次調整區域面積達400多平方公里,人口18萬多。為淮南市全面推進城市化進程拓展了發展空間,奠定了南向發展的堅實基礎。同年7月,山南新城區納入了淮南城市規劃體系,淮南市城市發展總體目標為:建設山水園林城市、宜居生態城市和文化旅游名市,山南新區功能定位為:全市的行政辦公和商務辦公中心、文化、科研教育和體育中心;高新技術產業基地;配套設施完善的宜居新區。2005年8月10日,市委、市政府成立山南新區建設指揮部,啟動山南新區建設。山南新區規劃范圍98平方公里,規劃協調范圍220平方公里,規劃建設用地60多平方公里,規劃人口60萬人。經過10多年的開發建設,具有現代化城市風貌、新型產業集聚,功能定位齊全、人居環境優越的淮南新城已初具規模。
2016年1月壽縣整建制劃入淮南市
為貫徹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推進安徽改革發展,進一步拓展淮南市發展空間,根據《國務院關于同意安徽省調整六安市淮南市銅陵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國函[2015]206號),省委、省政府《關于調整安慶市銅陵市六安市淮南市部分行政區劃的實施意見》(皖發[2015]29號)精神,2016年壽縣整建劃入淮南市管轄。此次調整區域面積為2948平方公里,人口達139.85萬人。至此,淮南市面積達5532平方公里。
壽縣自劃轉淮南市以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從園區發展、城鄉建設、文化旅游等各個領域確立發展目標,堅持一手抓對接,一手抓發展,以更高的定位、更大的力度、更實的舉措全力確保壽縣的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2017年,在安徽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排名中,壽縣位居安徽61個縣(市)中第10位,成為綜合競爭力排名上升最快的縣域。園區集聚效應開始顯現,以推進新橋國際產業園和壽縣蜀山現代產業園區建設為重點,打造經濟發展的新高地。加快推進壽春古城、正陽關古鎮、瓦埠古鎮、隱賢古鎮和小甸紅色名鎮保護利用,推進八公山-壽春古城文化休閑游覽區、安豐塘水利生態游覽區、瓦埠湖生態休閑游覽區和新橋都市休閑游覽區建設,推進江淮運河旅游風光帶建設。旅游發展新格局逐步形成,各項民生事業也穩步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基礎更加穩固。壽縣整建制調整劃入淮南市管轄,增強了淮南市綜合發展的優勢。
淮南市鄉鎮一級行政區劃的調整變更
1977年,淮南市轄有43個鄉、13個鎮、22個街道辦事處。隨著長豐縣7個鄉鎮、壽縣25個鄉鎮隨區劃調整劃入淮南市,以及城市化的推進,撤鄉設鎮工作步伐加快,加之鄉鎮一級區劃的局部調整,鄉鎮一級行政區劃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目前淮南市5區2縣1個國家級社會發展綜合實驗區,轄19個街道、59個鎮、12個鄉。
十八大以來,淮南市共有7例鄉鎮一級行政區劃調整。一例為鳳臺縣城關鎮從其他鄉鎮劃入部分社區或村民組,其他6例為撤鄉設鎮。從總體情況看,調整區域的社會經濟及民生領域都得到了較快發展。促進了政府集中財力、物力進行重點建設,促進了干部隊伍、人口、自然資源等發展要素的整合與互補,加大城鎮公共設施基礎性投入,招商引資及項目建設步伐加快。同時,吸引了企業和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進一步強化了集鎮對所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和輻射作用。例如,田家庵區三和鄉于2014年10月經省政府批準同意撤鄉設鎮,目前該鎮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已搬遷到城鎮居住,從事第二、第三產業。城鎮道路四通八達,三和鎮已成為淮南市高新技術產業的聚集之地,承接了全市東部經濟產業轉移,教育產業、工商業、現代農業及旅游業發展迅速。總之,40年來鄉鎮一級行政區劃的變更,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推進了城鎮化發展,改善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達到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鳳良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