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記者來到鳳臺縣農盼水稻機插服務專業合作社,見到了陳傳安,他帶著記者參觀了600平方米的鋼構育秧生產車間和500平方米的鋼構機庫棚,并興奮地告訴記者,今年他的合作社完成了7600多畝的農業全程示范化服務,簡單來說就是耕種管收的全套服務,服務半徑擴大到了壽縣、利辛、潁上等地方,還吸引了周邊更多的農戶加入合作社,一起致富奔小康。
身殘志堅艱苦創業
陳傳安出生在鳳臺縣楊村鄉店集村一個農民家庭,3歲時得了小兒麻痹癥,造成左腿殘疾,身體的缺陷,沒有使陳傳安意志消沉,他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有目標、樹信心、能吃苦,就一定能實現人生價值。陳傳安的父親是鄉農技站一名工作人員,也許是受父親的影響,陳傳安初中畢業后就跟著父親學農技,并參加了省農廣校農學函授學習,拿到大專學歷,獲得農技師職稱。
從2007年成立了鳳臺縣農盼水稻機插服務專業合作社開始,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合作社已有成員326名,高速插秧機14臺、大型拖拉機9臺、水稻自動育秧播種流水線4臺套、自走式水稻育秧機育秧1臺、配套機具146臺套。
創業是艱辛的,也是不斷摸索和創新的過程。有了最初的成功,更加堅定了陳傳安做大做強的信心。
2015年,陳傳安的合作社與中國農業大學聯合試驗示范水稻大缽毯體狀苗機械化栽培,該技術結合了缽形秧苗和毯狀秧苗的特點和優勢,是國內外首創的水稻機插秧苗新技術。缽體毯狀苗機插技術具有秧苗素質好,從而水稻大苗生長速度快,能為蝦、泥鰍降溫遮陽,為養殖蝦、泥鰍營造良好生長環境,減少水稻病蟲害發生,有利于實現高產,又有利于生產出優質、生態、綠色、無公害水產品和農產品,是加快實現現代農業最佳途徑。
2016年合作社建成水稻機械化育秧標準化示范區,又引進了自走式多功能育秧機,徹底改變稻農育秧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方式,解決水稻育秧這項繁重的勞動程序中用工費用高、效率低、農藝質量差等諸多難題,提高合作社水稻秧苗質量和標準,降低育秧成本,增加合作社收入。
多年的努力付出有了回報,現在陳傳安的年收入已經達到30-40萬元,也成了當地有名的致富能手。
授人以漁真心幫扶
早在2013年,陳傳安的合作社就被鳳臺縣殘聯命名首批“殘疾人就業示范基地”。在合作社里,記者見到了同樣是肢體殘障的周士廠,從合作社剛成立,他就一直在這里工作。“陳大哥對我們很好,教我們學技術,帶著我們一起干,現在日子越過越好,我們從心底里感謝他。”陳傳安告訴記者,今年他們合作社作為大戶帶動、幫助鳳臺縣楊村鎮前圩村的10戶貧困戶,種植優質水稻,免費提供全程示范化服務,每戶免服務費500元左右,貧困戶每畝可以多收入300-400元。
陳傳安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貧困戶蘇傳彬家今年種植了4畝多的優質水稻,剛剛完成了收割,每畝能賣到1700元,他光種水稻的收入就有將近7000元,已經實現了脫貧的目標。
“光我一個人富了可不行,我要帶著跟我一樣的殘疾人一起致富,現在黨和國家的政策好了,我也發揮我的長處,幫助貧困戶們脫貧致富。”陳傳安的話語質樸卻很實在。
作為市殘聯第七次代表大會肢體殘疾人代表,陳傳安還十分熱心熱愛殘疾人工作和殘疾人公益活動,積極參政議政,團結帶領本類別殘疾人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認真履行“代表、服務、維權”職責,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聽取殘疾人心聲,反映殘疾人需求,為殘疾人事業發展盡心盡力。
“我相信,只要我們團結一致、自強不息,我們殘疾人也一樣能創造美好幸福的新生活。”(記者 周瑩瑩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