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技術能手、感動中國的礦工汪文進,癡心鉆研綜采設備維修技術,先后設計完成了30余項創新成果——眾多創新小成果,解決現場大難題
張集礦技能大師工作室負責人汪文進參加工作29年來,癡心鉆研綜采設備維修技術,由一名普通礦工成長為淮南礦業集團第一位擁有采煤機司機證、綜采維修電工證的“雙證”技師,先后設計完成了《皮帶機自動噴霧降塵裝置》《倉位自動報警裝置的設計與應用》等30余項創新成果,其中2項獲國家新型實用專利,并榮獲全國技術能手、感動中國的礦工、淮南市首屆“淮南工匠”等榮譽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2017年年底,在淮南市舉辦的首屆“淮南工匠”頒獎典禮上,演出了以“淮南工匠”汪文進為原型的情景劇《匠心建功》,受到礦區職工的普遍關注。
“工匠精神”的初心是,“井下有問題,能第一個想到我。”
1988年,汪文進技校畢業后被分配到潘一礦,先后在運輸區和采煤區工作。那時剛參加工作的“小工子”干的都是雜活,挑水送飯、掏機尾、砸矸子,幾乎沒有技術含量,在從事機電維修工作前,這些活汪文進一樣沒少都干過。
2005年,汪文進與許多支援新區建設的職工一樣,滿懷信心地來到張集礦,當面對新型的綜采工藝和綜采設備,汪文進一下“蒙圈”了,原來新區用的都是新型設備,特別是采煤機全都是電牽引,老區從來沒有接觸過。為盡快掌握設備原理,汪文進不斷學習“充電”。工作休息的間隙,工友們在嘮嗑,他卻掏出設備原理圖一遍遍地翻看;下了班,工友們去喝閑酒,他卻回到宿舍把檢修過程中遇到和處理過的機電故障進行總結記錄。
從默默無聞到全礦、全公司、全行業叫得響,汪文進的學技之路每一步都走得堅定有力。“工匠精神”是一種認真精神、敬業精神,干的是別人沒想到、沒有干過的工作。
多年來,汪文進先后設計完成了《皮帶機自動噴霧降塵裝置》《倉位自動報警裝置的設計與應用》等30余項創新成果,其中2項獲國家新型實用專利。這些創新成果,不僅解決了現場很多難題,提高了工效,還為礦節約了大量成本。
乳化泵是煤礦井下綜采工作面液壓系統的動力源泉,但在機電檢修時,大多數時間工作處在卸載狀態,利用率不高,白白浪費電。汪文進組織人員進行技術攻關,利用壓力傳感器等原件設計出“壓力自動控制裝置”,通過給泵壓設定一個壓力區間值,不僅能滿足機電檢修泵壓的要求,還實現了壓力自動控制。這一裝置迅速在全礦所有采煤工作面推廣,每年能給礦節約電費200余萬元。
“我的這些創新成果都不大,主要是為了解決現場難題,因為這些裝置成本低,市場買不到,實際工作還很需要。”正如汪文進所講,以上這些創新成果都不大,但很實用。正是因為“廠家不研究、市場買不到、現場很需要”,給汪文進開展技術創新提供了更大空間。
“我的成績離不開整個團隊的共同努力,更離不開組織上的培養與幫助。”汪文進告訴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礦上為我提供了這么好的平臺,除了留住手藝和技藝,為礦培養大量技術骨干外,我還要把這種學習的氛圍營造好、把‘工匠精神’傳承下去。”(記者 李鈞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