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3月,記者在安徽淮南采訪,發現新集煤礦通過采用全新的建設體制,高速度建成了一座大型現代化礦井,在領導體制、開發技術、用工管理、投資控制和收回成本等多方面取得了成功經驗,為我國煤炭工業的新井建設探索出一條速度快、效益高、具有世界水平的新路。
六個顯著成效
淮南新集礦區位于淮河北岸,地跨鳳臺、潁上兩縣,礦區地質儲量26億噸,規劃建設5對礦井。礦區首先開發的新集礦井設計能力為年產90萬噸,于1989年批準立項,當年開工。1993年7月1日投產,當年達到設計能力的日產水平。1994年出煤近170萬噸,比設計能力接近翻番。接著又開展擴建工程,以確保在1995年生產原煤250萬至270萬噸,并計劃在1997年建成年產300萬噸的特大型礦井,同時還清全部貸款。新集礦的建設取得了六個方面顯著成效:
工期:新集煤礦從施工準備到年產90萬噸僅用5年,比設計工期提前了6年半。從施工準備到出煤270萬噸,只需7年,比目前華東建設同類規模礦井需用時間提前了8至12年,這在我國新井建設中是前所未有的。
投入:新集礦井在形成170萬噸生產能力時投資為3.4億元,達到年產300萬噸能力時投資預測為5.7億元,平均噸煤投資為190元至200元,僅為近期建設同類大型礦井噸媒投資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質量:經過專家組織驗收,新集的礦建、土建、安裝的合格率為100%。礦井單項工程被評為優良工程。
效率:新集礦井目前僅有761人,1994年全員效率為7.9噸/工日,1995年以來更達到了每工日10.46噸,比原設計提高了6倍。同華東地區同類礦井的平均用人8000人相比,只是它們的十分之一左右。尤其是礦機關僅有44名管理人員,為目前大型礦井機關人數的十分之一。
成本:新集礦井1994年平均噸煤綜合成本72.65元,其中直接成本僅30元,是“兩淮”目前礦井平均噸煤成本的55%。同時新集礦井采用快速折舊,基本折舊率為12.5%。比“兩淮”現有生產礦井的折舊率提高了7個百分點。同時綜合成本中含有利息5.88元,而目前大多數礦井還沒有將建設期利息打入成本,如按同等口徑對比,新集礦的噸煤成本僅為現有“兩淮”大型礦井成本的三分之一。
還貸:1994年新集礦井的平均噸煤售價為148元,原煤綜合成本72.56元,全年利稅為1.275億元,可還貸款9000萬元。按1995年的生產合同和礦井自己的奮斗目標,將出煤250萬噸至270萬噸,其中利稅將在2億元以上,還可還貸2億元,將還清全部3.4億元投資的絕大部分。此外在1997年達到年產300萬噸后,每年都有2億元以上的利稅,保證礦區可依靠自己的力量滾動發展。
為什么在相當多的地方煤礦建設陷于“投資無底洞,達產馬拉松”困境時,新集煤礦卻能夠取得如此突出的成績呢?
六條成功的經驗
——實行業主責任制,建立投資風險約束機制。
新集礦井建設初期,成立了礦區管委會,行使業主職責。資金全部由業主來籌集和償還。籌資還款的壓力,促使業主形成了嚴格的自我約束機制,節約每一個銅板;推動他們大膽改革,突破傳統模式,盡量早出煤,快出煤,多出煤,早日償還所借貸款。投資風險機制的形成,使業主作為一個完全的法人,對建設項目的籌劃、籌資、建設,直至生產經營、還貸及資產的保值增值實行全過程的管理。
——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走聯合辦礦之路。
新集礦區開發初期是作為地方煤礦建設的,組建了淮南煤電總公司,后來又得到了煤炭部、國務院煤代油辦公室和國家能源投資公司的大力支持。建設之初地方政府把開發建設當作自己的事情辦。礦區搞“四通一平”資金不足,淮南市政府就組織供電局、交通局、郵電局、城建局“自帶口糧”先施工后算賬。于是建設礦井在其他地方常遇阻力的問題,這里卻是一路綠燈:只用7天就辦完了征地250畝、租地57畝的手續,并且是先用后征;3天遷完了一向難度很大的158座老墳;一個半月搬走了一個163戶的村莊。
過去建設煤炭項目從設計審查、設計更改、施工組織設計、施工隊伍招標、設備采購,每道程序都需要層層審批,企業法人并不能真正說了算。聯合辦礦使新集一切根據實際需要自己決策,自己負責。
——大膽突破老的設計規范,努力縮短工期,早創效益。
新集礦井原設計為兩個采區三個工作面,之后改為一個工作面機械化綜采,用人少效率高,投產一年就達到了年產170萬噸的水平。礦井投產以后,新集煤礦又不斷進行環節改造,保證礦井產量逐年增加,使一個原設計年產90萬噸的礦井,逐漸具備了250萬噸至300萬噸的出煤能力。
——引進競爭機制,強化施工管理和監理。
新集礦井的建設施工不是施工隊伍的大承包,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切塊承包,在爭取年進尺8000米時,提升能力成為制約因素,新集煤礦就明確提出,提一次加一元獎金。將施工工人的工資與效益掛鉤,充分發揮了施工隊伍的積極性,把瓶頸變成了通途。新集煤礦還堅持聘用多年從事基本建設的老同志,既從事施工管理又負責施工監理,使整個工程在物價持續上漲的大環境下沒有突破預算。
——堅持科學管理,轉換機制,減人提效。
在用工制度上,不搞“大鍋飯、鐵飯碗”。新集煤礦對干部和高級技工采用聘用制,對工人采用合同制。每年兩次對干部、工人進行全方位考核,以決定解聘或續聘。煤礦設計定員是2923人,而實際只用了761人。
在工資分配中,拉開檔次,向重、臟、累、險崗位傾斜。這里井下工人不要求上井,地面工人紛紛要求下井工作,徹底改變了目前許多煤炭企業人員多而井下工人又向井上流,不得不招農民輪換工充實生產一線的被動局面。
在管理上,新集礦機關僅有44人,其中領導班子7人,下設兩個辦公室。同時,不設工區,礦直管到隊,礦長、副礦長分別兼任采煤隊、機電隊的隊長,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有一個堅持改革、奮發向上的領導班子,兩個文明一起抓,創造出了一個催人進取的企業環境。
我國煤炭工業用人多,效率低,建設模式落后是重要原因之一。不對建設模式進行大膽改革,就難以從根本上改變煤炭工業建設落后的局面,而新集礦的實踐為我國的新井建設闖出了一條新路。(張超文)(本文原載于《江淮文史》1996年第4期。作者時為新華社記者。)
圖:俯瞰新集 余克平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