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營經濟是我國經濟制度的內在要素,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我們自己人。”
“自己人”是對民營經濟地位的戰略性定位,對各級黨委、政府優化營商環境、支持和服務民營企業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既然是“自己人”,就應該同心同德、共進共榮。央行行長易綱最近向媒體介紹,近期通過民企債券融資支持工具,支持浙江三家民企發債融資,三家企業的債券不僅認購倍數均超過民企發債平均水平,而且發行利率低于同期限品種平均票面利率。這樣的試點體現出為“自己人”服務的明確導向:民營企業融資缺少信用支撐,而政策性融資支持工具能夠獲得市場較高的信任度,應該為民營企業提供相應服務,用“我”所長,補“你”所短。
“自己人”之間,是知冷知暖的。民營企業發展遇到的市場冰山、融資高山、轉型火山,固然是經濟運行波動性周期性、市場需求變動性風險性的集中體現,企業家們必須以高超經營智慧來應對和駕馭。可控、可預期的風險可以提前防范,但不可控的因素卻是加重企業家焦慮感的關鍵原因。去年冬天,一場突如其來的“氣荒”擾亂了很多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節奏,成本不可預期地提升,至今仍讓不少企業家心有余悸。面對類似風險,企業沒有多少轉圜空間,如果相關部門事先調研不夠、預判不周、思慮不全、舉措不實,行動中往往會“一刀切”。企業事先沒有得到告知,難以拿出應對預案,就會遭遇“急凍”。這當中有些是企業運營不規范、相關方面不達標等原因,但“權力怠政”的慣性需要加以反思、引以為戒。對市場主體做不到知冷知暖,企業只能冷暖自知、好自為之,時間久了,就會收縮戰線、用腳投票了。
所謂知冷暖,要對末梢處堵點、細微處痛感、趨勢性信號敏感體認和及時把握,以預見性和超前性的細致應對舉措及時糾偏,回應市場主體正當關切,及時紓緩企業“無力感”。對經濟運行、企業運轉中的趨勢性信號和悸動,不能采取鴕鳥政策避而不見,更不能靠喊口號、戴高帽遮蔽消極作為,甚至懶政不作為。服務企業發展首要增強預見性。一些政策措施出臺的初衷是好的,政府效應的主流是積極正面的,即便如此,也必須對其可能存在的“長尾效應”充分預估和應對:會不會有部分區域、局部領域和少數企業的正當訴求受到沖擊,會不會產生意料之外的“誤傷”,這些負面影響可能是零星的、分散的,但這些少數個體加到一起就是不可忽視的群體,一旦形成共振效應,就會成為誘發消極預期和負面情緒的源頭。近年來監管部門堵住了銀行資金通過信托通道流入房地產、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和過剩產能領域的通道,總體上規避了系統性金融風險。但這項措施也遏制了一些地方通過金融創新支持實體企業特別是初創期融資的通道,省內某市一項30多億元中小企業融資支持基金,就因此被叫停清盤。政策實施的效果都有兩面性,即便主流效果是好的,監管層面也要保持必要的審慎,注意動態性調研、階段性評估,廣泛聽取企業訴求,最大程度地緩解市場主體的痛點和焦灼感。
知冷暖還應換位思考,主動站到企業需求層面審視和完善政策制定落實、政務服務流程、市場監管程序等關鍵環節。制定支持企業發展的政策,要奔著能落實、易落實、快落實,不能政策條文上洋洋灑灑,企業找上門時卻沒有實施細則,讓企業來回奔波、熱情消退,最終就會轉化成對營商環境的失落和失望。市場監管要回歸事中事后監管,完善信用監管和行為監管制度規則,為市場行為劃出清晰規則邊界,對突破邊界的違法違規行為懲戒也要清晰有力,樹立透明規范的監管預期。那種先行叫停、拖而不決、久久不拿出明確監管結論的做法,讓企業背負不可預期的沉沒成本,影響企業的發展。
服務“自己人”,要有長效化、可操作的制度化安排。易綱在談及緩解民企融資難時指出,不能“運動式”收緊,也不能“運動式”放松。服務民營企業發展,更不能熱鬧一時、草草收場。對一城一域來說,企業數量總體有限,“一企一策”式精準幫扶完全可以覆蓋到所有民營企業,擴展到處在初創期、成長期、壯大期、成熟期的各類企業。通過常態化企業走訪和聯系制度,把最新政策第一時間傳遞給企業,對企業提出的合理要求馬上就辦,對超出基層事權的幫忙代辦,讓企業心無旁騖、專注主業。
跨越市場冰山、融資高山、轉型火山,雖非一日一時一地之功,但如果都能主動牽線搭橋、促進銜接供需、積極紓困馳援,企業就會在融融暖意中提振信心、銳意開拓,走向更加廣闊的市場。(胡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