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臺陳派花鼓燈是安徽花鼓燈中一個重要流派。流行于淮河流域,主要分布在鳳臺及周邊地區。2006年5月,鳳臺花鼓燈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陳氏流派花鼓燈創始人是著名花鼓燈表演藝術家、教育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中國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陳敬之先生。陳老于2012年9月去世,享年94歲,他把一生的時光全獻給了摯愛的花鼓燈藝,被社會各界尊稱為“花鼓燈藝術大師”。
陳敬之,原名陳孝恭,號敬之,藝名小蜜蜂、一條線,尤以“一條線”最為著名。他生于1919年8月,從孩童時就學跳花鼓燈。在長期的實踐中,他善于學藝,融會貫通,他的顫、顛、抖“三字經”,舞步上的“風擺柳”,形體上“三掉彎”,扇花上“三指夾”等,都堪稱花鼓燈藝術的經典。特別是他在學習、發展“清音唱法”后獨創的“弦子燈”即一條線調,對鳳臺花鼓燈表演藝術特色的形成起到決定性作用,形成了獨特的陳派花鼓燈舞蹈藝術。
在淮河兩岸,提起陳敬之,可謂盛名遠播。他的藝名“一條線”是有來歷的。青年時代,他表演的蘭花(花鼓燈中的女角)以其感情細膩、身段優美、扮相俊俏、舞姿活潑而在淮河兩岸漸漸有了名氣,人人交口稱贊:“這個小蘭花像有線扯著一樣,跳起來如同一條絲線在水中擺!”從那時候起,“一條線”的美稱就傳開了。民謠傳道:“‘一條線’扭一扭,倒下九十九;‘一條線’回頭看,起來一大半;看了‘一條線’,三天不吃飯;聽了‘小蜜蜂’,無被可過冬!边@是沿淮群眾對陳敬之花鼓燈高超表演藝術的由衷贊揚。
在長達80多年的藝術生涯中,他視藝術為生命。他的陳派花鼓燈舞蹈以“淮畔幽蘭”飲譽中國舞蹈界。他創立的花鼓燈“陳派藝術”,獨樹一幟,技壓群芳,為花鼓燈藝術的歷史增添了無限光彩,在中國舞蹈界享有很高聲望,他被專家譽為國寶級藝術大師。
鳳臺陳派花鼓燈是淮河文化在舞蹈方面的集中體現。陳派花鼓燈有四百多種語匯、五十多種基本步伐,講究男女角色配合,著意感情描繪,動作細膩,扇花變化多樣。陳敬之挖掘、整理、編創的節目代表中國與國際開展文化交流活動,引起轟動。陳敬之獨具審美個性的藝術表演及創造,是他對中國乃至全球舞蹈藝術的特殊貢獻,在世界民間舞蹈藝術寶庫中也占有著一席之地。由他撰寫的《我談花鼓燈教學》、《安徽花鼓燈的開“法”、提煉及其他》等成為花鼓燈教學的指定教材。他創作的獨舞《游春》已成為安徽花鼓燈的優秀傳統劇目。
為了弘揚和發展花鼓燈藝術,他多年來一直致力于傳授、研究花鼓燈技藝,窮盡其力保護、傳承、發展花鼓燈。在陳敬之的倡導下,陳派花鼓燈藝術得到了突飛猛進地普及發展。
1984年,鳳臺縣委做出搶救花鼓燈藝術的決定,籌備成立了縣花鼓燈藝術培訓班。1992年,與安徽省藝校聯合開辦了花鼓燈藝術學校,2009年7月,經省文化廳、省教育廳授權,由淮南市人民政府批準該校升格為安徽省花鼓燈藝術中專學校,是目前全國唯一的以花鼓燈藝術為主要教學內容的舞蹈學校,培養了大批優秀花鼓燈人才。2001年,《淮南市保護和發展花鼓燈藝術條例》頒布后,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認真貫徹《條例》的各項要求,重點加強了對保護和發展花鼓燈藝術工作的領導,并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形成了文化部門具體負責花鼓燈藝術的保護和發展工作,其他有關部門配合共同做好保護發展的工作機制。
在鳳臺,擁有一支專業的花鼓燈藝術表演團體——安徽省花鼓燈藝術團。近年來,它不僅承擔省、市、縣重大演出任務,頻頻活躍在國內各個舞臺,更是多次代表祖國,走出國門,參加在土耳其、泰國、英國、芬蘭等國家和地區舉辦的國際民間藝術交流活動,受到國內外關注及一致贊譽。建成了鳳臺縣陳氏流派花鼓燈原始生態村,系統地對陳氏流派花鼓燈藝術進行保護,2006年11月,省文化廳正式命名陳老的家鄉新集鎮陳巷村為“安徽花鼓燈陳氏流派原始生態村”;2011年6月,又命名陳巷村為“安徽省非物質文化傳習基地”。為花鼓燈傳承人和老藝人建立個人藝術檔案,在生活上給予補貼,對有突出貢獻的給予獎勵,對優秀年輕傳承人實行特殊政策,留住人才;花鼓燈群眾性文化活動開展得轟轟烈烈、有聲有色,全縣經常性開展花鼓燈藝術展演、鑼鼓大賽、花鼓燈推劇業余大獎賽,并成功舉辦了兩屆安徽省花鼓燈會等。
燈舞舞風情,今朝更動情。享有“東方芭蕾”之美稱的鳳臺花鼓燈,不僅是最具影響力的徽文化品牌,而且是漢文化民間的典范。我們相信,在鳳臺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鳳臺陳派花鼓燈這朵藝術奇葩,定會綻放更加絢麗的光彩。(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