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關于聯大的故事來源于父輩的傳授,當然也包括自己兒時的記憶。說起聯大不得不提起淮南近代簡況:淮南市是建國以后因礦而建的新興城市,田家庵碼頭、九龍崗礦區等無一不見證日據時期的淮南三鎮。我是土生土長的淮南田家庵人,兒時六歲前一直住在田家庵北頭老宅,祖父、父輩口中的淮南歷史已經深入我肉體和靈魂深處,這其中自然少不了淮南聯合大學的變遷史。
1984年,我們國家已進入改革開放。奈何淮南市教育基礎薄弱,高考升學率在全省處于末位。市屬高校僅淮南師專一所學校,遠遠不能適應經濟建設需要,缺少大批各方面建設人才。為此我市教育局長、黨委書記,深深感到身負教育事業的重大使命。在時任淮南市副市長張振明的主導下,開始準備淮南聯大的籌建工作。首先,亟須解決的是干部和經費兩個問題。張振明副市長等醞釀時任市教育局招生辦的高新民科長為合適人選,經過多番做工作,最后他接受這一任務,勇敢地挑起了重擔。
這個關于聯大建校的故事時長在我記憶中流淌。一無校舍、二無師資、三無經費的“三無一有”的聯合大學,唯有一個光桿司令——校長高新民。為解決高新民校長的困難,市委從市教育局抽調二十三中曹芳甫校長及程金泓同志協助做好籌備工作。歷經艱辛,終于于1984年11月30日在淮南洞山礦務局職工大學禮堂召開了淮南聯合大學成立暨開學典禮大會,會上作了《為四化建設培養急需人才》的講話。
中華大地80年代迎來的發展契機,無獨有偶,80年代聯大也是迅猛發展期,1984年11月,市委決定由高新民同志主持淮南聯大工作,辦公地點在市二十三中;1985年8月7日,學校辦公地點由二十三中遷至淮南財會職工中專學校;1985年10月11日,前市長宋長漢到學校調研,研究辦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1986年9月,市委、市政府任命呂鈞滇為淮南聯大黨支部書記,高新民為校長;1987年9月,淮南聯大“首屆畢業生派遣工作會議”召開,畢業生分配去向很好,家長、學生、社會均滿意;1988年4月,前省教委主任、黨組書記朱仇美來淮南聯大視察;1989年8月,市委、市政府決定將“淮南財會職工中專學校”并入淮南聯合大學。
時光如逝水,1992年,伴隨鄧小平同志的南方談話,高等教育事業迎來一片欣欣向榮,聯大的春天也來臨了。那時起我對聯大的記憶已經不停留在書本,父輩們身上,而是親眼見證。以前堂姐就就讀于淮南聯大1998級機電系,小時候我熱愛運動,她常帶我去聯大踢足球、打籃球,望著聯大的哥哥姐姐們不禁激起一陣陣羨慕之情,轉眼我已成為一名聯合大學的輔導員,這是我在金寨縣關廟鄉基層干了一年后考試取得的成績,因此我倍感珍惜。眨眼間一年入職時間悄然而逝。
21世紀改革開放大潮涌動,淮南聯合大學以強勁的勢頭迅猛發展。令人高興的好消息接踵而至。2008年5月29日,北京奧運火炬“祥云”在淮南傳遞。學校組織4000余名同學參加火炬傳遞并獲省級“先進集體”稱號;2008年6月9-12日,省教育廳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專家組對淮南聯大人才培養工作水平進行評估,評估結論良好;2008年6月,淮南聯大榮獲“市級文明單位標兵”稱號;2008年10月,淮南聯大參加全省高校第一批次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試點工作活動;2009年1月,淮南聯大獲“安徽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稱號;2009年9月26日,淮南聯大隆重舉行“紀念建國60周年暨建校25周年慶典”活動,同日舉行新校區實驗實訓中心大樓奠基儀式……
毫無疑問,淮南聯合大學的發展是在改革開放40年大形勢中我省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的縮影,而每每想到如今我正在為她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時,我感到無比自豪。(
胡遠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