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淮南外貿進出口成果綜述
外貿進出口是改革開放最直接的體現,亦是發揮“三駕馬車”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作為內陸城市的淮南并不占據開放發展的優勢,但其外貿規模由1977年最初的3413.6萬元上升到2018年前10月的3.92億美元。淮南外貿進出口從小到大,倍道兼行,取得了跨越式大發展,成為全市經濟向現代化、國際化發展的重要力量。
從小到大:
貿易總量由1977年3413.6萬元增長至2017年3.0億美元
淮南對外貿易的變化發展是一場華麗的蛻變。我市自營進出口業務始于1977年,全市出口產品收購總值3413.6萬元。2017年,全市進出口3.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8.7%。2018年1-10月份,全市進出口3.92億美元,增長72.25%,增幅全省第一。從“互通有無、調節余缺”到統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對外貿易已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持力量、開放型經濟的重要組成和國內供應的穩定來源,在帶動就業、促進產業升級、加快工業化方面發揮了強有力的支撐促進作用。
特別是市第十次黨代會以來,市委、市政府確立了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的奮斗目標,動員全市主動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長江經濟帶戰略,加強同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成員城市合作,全面實施開放發展行動計劃,標志著全市外貿發展進入了新階段。
從弱到強:
外貿隊伍由40年前4家專業公司擴大至當前的124家
外貿大軍升級擴容步伐日益加快。改革開放以來,我市對外貿易經營者備案登記手續不斷簡化、下放工作不斷深入,對國有、民營、外資等各類企業實施的外貿政策措施實現統一,各類企業平等參與、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體制環境逐步形成。
外貿隊伍由40年前4家專業進出口公司迅速擴大至2018年當前的124家。同時,外貿備案企業總數達651家。我市制定并實施外貿主體培育工程,形成集體民營企業、國有企業、外資企業三路外貿大軍。其中以民營企業的發展勢頭最為迅猛,從無到有,進出口總額2017年達到2.46億美元,上升4.41%,占全市進出口額的82.36%,躍居三路外貿大軍之首。同時,外貿企業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2017年,全市外貿企業出口超千萬美元企業的達到7家。
從近到遠:
市場開拓由16個國家和地區拓展至遍及六大洲的139個
淮南開放發展從未止步。改革開放初期,我市對外貿易的國家和地區僅僅是通過間接服務的少數幾個國家地區,外銷市場涉及亞洲、歐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16個國家和地區。十八大以來,我市積極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大力開拓新興市場,國際市場布局進一步優化。到2017年,我市出口的國家和地區已擴大到139個。其中,全市對亞洲市場進出口1.86億美元,增長76.74%;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貿易持續升溫,完成進出口8374.26萬美元,增長34.75%,進出口總額占全市進出口額的27.98%。出口市場格局向多元化、合理化邁進。
從低到高:
園區建設通關平臺不斷提檔升級突破推進
我市對外交流合作向縱深發展。淮南豆腐制作工藝亮相2015年意大利米蘭世博會。務實舉辦淮南豆制品展銷會等特色展會,積極參與徽商大會、中博會、投洽會、廣交會、高交會、亞歐博覽會等重大經貿活動,全方位、多領域加強對外經濟交流合作。
園區建設不斷提檔升級。全市擁有2個國家級開發區,7個省級開發區(含籌建),啟動并推進紡織服裝、農產品、生物醫藥、煤機裝備、精細化工和高新技術六大出口商品基地建設。淮南經濟技術開發區2013年升級為皖北地區首個國家級開發區。淮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18年升級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并榮獲省級服務外包示范園區。現代煤化工產業園區建設不斷推進。
通關平臺建設扎實推進。海關、國檢機構和市口岸辦設立運行,全市已有4家保稅倉庫。合肥海關駐淮南辦事處設立五年來累計監管進出口貨物18.55萬噸、貨值9875.27萬美元;辦理各類企管業務200余次。國檢機構設立五年來累計受理報檢2207批次,簽發產地證754份。淮化集團開通國內首家外貿生產企業海鐵聯運班列。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市在復雜嚴峻形勢中展示了“外貿作為”、在經濟增長中貢獻了“外貿力量”。隨著中部崛起戰略的深入實施,淮南的區位、資源、產業、科教、人文等優勢日益凸顯,必將催生出更多的對外開放發展機遇和對外貿易變革空間。我市將在加快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主動融入泛長三角區域合作、主動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進程中,不斷拓展對內對外開放貿易的廣度和深度,不斷開創開放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記者 周玲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