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的城市建設發展過程,也是人民生活質量水平逐步改善提高的過程。作為出生、成長、生活在這座城市的市民一份子,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路走來,我親眼見證了淮南人民生活水平發生的顯著變化,特別是城鄉居民使用生活燃料的歷史變遷,讓人感慨唏噓,城鄉之巨變、時代之發展。
改革開放前的淮南市,由于是煤城,城鎮居民的生活燃料主要是依靠使用地方生產的煤炭,并且是有煙的,因為淮南不產無煙煤。居民必須拉著人力板車憑供應證自行前往炭廠購買,供應的煤中,有的是煉焦用的塊煤,俗稱“大炭”,熱值高、比較完整好燒,可以直接使用,而更多的是散裝碎煤炭,購回后,居民要利用簡易模塊工具及時自制成方形或長方形等煤炭塊餅后,才能方便在或是用紅磚與水泥建成、或是用舊鋼板焊成、或是用舊大油筒改造的煤爐中燃燒使用,同時也易于堆放和儲存(上世紀70年代在淮南城鎮居民家中的廚房,人們隨處可見到建在屋角的儲炭池);但是受產量和條件等因素的限制,廣大農村地區的燃料則基本依賴使用農田秸稈或干雜草,在農村生產隊的場上,或房前屋后,常見有堆過人高的柴草垛。劈柴、干草還好說,生火做飯時,常常因爐膛里的柴草濕潮而燃不著,煙熏火燎弄得農戶們鼻涕一把淚一把的,是最為頭痛的事。
改革開放的初期,隨著經濟發展,煤炭產量增加,更多的外地產的無煙煤進入淮南市場,城市中有部分居民使用上能夠做成煤球或蜂窩煤形狀,既方便耐燒熬火又相對環保的無煙煤炭。這時有部分農戶也開始以少量的煤炭替代柴草來取暖做飯,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極大改善。
由于經濟科技的發展,制煤氣工藝應用進入淮南市,使用煤氣成為當時市民津津樂道的一大話題。1984年2月,設立在洞山地區的一萬立方米儲氣柜開始破土動工,主體工程于同年10月竣工,同時,各地區的輸氣干管也同時開始鋪設。除市辦煤氣外,地方上一些具有自辦煤氣條件的大中型企業,諸如淮南化肥廠、淮南礦機廠等單位也都積極大力發展自用煤氣,居民們在家只要擰開氣閥點上火,藍色的火苗就會從煤氣灶中噴然而出,大大方便了燒水、炒菜、蒸煮等等一日三餐之需,管道煤氣逐漸成為居民生活能源主力軍。2005年1月8日上午10時,國家西氣東輸工程利用造福淮南城鄉,經改造后的原城市煤氣管線向淮南市民試供氣,居民們用上了更加清潔高效的能源,目前全市使用天然氣人口已突破100萬。而農村居民傳統上所用的秸稈、干草、木柴等生活燃料亦逐步被各種清潔方便的環保燃料如天然氣、人工液化氣、沼氣等所替代。近年來,淮南市為了改善人民生活質量,讓更多的城鄉居民用上管道天然氣,營造天藍、水凈、氣清的人居環境,又積極謀劃天然氣第二氣源建設,并于2018年的9月7日上午,舉行了淮南市天然氣二氣源高壓管線開通儀式,標志著淮南市告別了單一氣源供氣局面,形成了雙氣源供氣的新格局。據悉,淮南的天然氣第二氣源高壓管線設計壓力為4.0MPa,管徑為DN400,設計能力4萬立方米/小時,年輸氣能力為3.15億立方米天然氣,第一和第二氣源年輸氣能力超過5億立方米,將為改善淮南清潔能源供應、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實現轉型提速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充足的綠色能源保障。目前,天然氣管道的建設已覆蓋境內除潘集區以外的所有區域,包括壽縣和鳳臺縣。相信不久的將來,淮南城鄉居民定會隨著時代的高速發展,全部都用上優質環保稱心的清潔能源,生火做飯再也不會是一件煩心的事。(程晉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