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人重視質量、人人創造質量、人人享受質量的質量時代,我市通過建“質量流動診所”、建“缺陷產品召回中心”、建“全省首家標準化研究院”、建“質量共治機制”、建“質量提升課堂”等創新舉措,實現從“速度”向“質量”的戰略跨越,形成齊抓共管、多元共治的“大質量發展”工作格局。
“質量流動診所”,把脈產品質量
針對眾多中小企業存在的技術人才不足、技術瓶頸多等發展難題,主動跟進,精準施策,市質監局根據淮南市產業特點,建立完善產品質量專家庫,吸納高校、科研院所、檢測機構、龍頭企業近80余名技術人才,建立技術支撐系統,開設“防爆電氣質量流動診所”,為淮南特色產業——井下防爆電氣質量提升提供技術支撐。
“質量專家到企業‘坐診’時發現問題,精準把脈‘診療’,開出了處方。”市質監局負責人介紹,“質量流動診所”成立后,采取現場把脈、遠程診斷、單個出診、集體會診等多種方式,共派出質量專家186人次,質量會診122次,開出質量處方78張,幫助企業解決質量問題122個,克服了企業的生產難題。
“缺陷產品召回”,維護質量形象
今年,我市一家企業向淮南市缺陷產品召回中心備案了召回計劃,召回2017年12月至2018年5月期間生產的5006型號紅黑、桔色、白色加金款密胺碗產品,涉及產品數量共622只。
我市把缺陷產品召回作為守護質量安全的基礎工程,率先在全省成立缺陷產品召回管理技術市級分中心并投入運行。對接相關部門,建立產品傷害監測工作聯合機制,將監測體系拓展到學校和衛生醫療機構。同時,針對企業對缺陷產品召回存在的認識誤區,先后免費舉辦4次企業法人代表、生產和技術負責人參加的法規和業務培訓,宣講政策法規,解讀召回文件。自召回中心成立以來,共指導督促企業召回缺陷產品722萬件,位列全省第三,使企業的發展步入良性軌道。
“標準化研究院”,提升淮南話語權
為進一步打造“質量淮南”,實現全市標準化跨越式發展,更好發揮支撐和服務我市經濟作用,“淮南市標準化研究院”在全省率先成立。
市標準化研究院主要承擔全市標準化研究和服務的職能,開展區域標準化發展戰略、標準體系研究,為全市修訂國內外標準等工作提供技術支撐;并進一步發揮標準化對我市五大發展的技術支撐作用,為我市標準化工作實現跨越式發展奠定基礎。
聚集人才、技術、標準等創新發展要素,市標準化研究院進一步提升了淮南產品話語權。成立當年,全市標準化工作即取得顯著成效,全市共主導或參與制修訂國家標準32項、行業標準65項,地方標準及規范85項。
“質量共治機制”,凝聚質量合力
圍繞構建市場主體自治、行業自律、社會監督、政府監管的新時代質量全民共治機制,市質監局與安理大等4所高校、5個行業協會等保持長期親密的合作關系,圍繞質量人才培養、質量專家庫建設、產學研合作、質量技術服務、質量基礎工作等五大方面開展全面戰略合作。
充分發揮政府在政策引領、資源整合、質量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優勢,發揮大中專院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的優勢,發揮行業協會在質量專家資源、高端服務平臺、質量活動經驗等方面的優勢,發揮企業在質量管理、品牌創建、技術升級等方面的優勢,以質量提升為目的,串聯政校行企行業特色和職能特點,整合社會各界質量資源,共同推進淮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質量提升課堂”,提升人才素質
近年來,市質監局積極與武漢大學等院校合作,開辦“宏觀質量管理研修班”4期,培養了一批懂質量、敢創新、會經營的優秀企業家、職業經理人,全力打造淮南市在質量發展戰略領域的“高級智庫”。2018年以來,成功舉辦3期“質量提升公開課”大型公益質量教學活動,目前已擁有10余名常駐專家講師,30余名流動講師,涵蓋質量管理體系、全面質量管理、QC小組活動等多項質量課程,吸引了全市200余家企業的熱情參與和積極響應,460余名企業質量管理人員從中受益。
“質量提升公開課”夯實了全市質量基礎,2017-2018年,全市培育安徽名牌12個,淮南名牌25個,農業標準化示范區10個,中國馳名商標2件、安徽省著名商標50件,公示省級守合同重信用企業72家,認證農業“三品一標”18個,培育申報10個省級示范家庭農場、5個省級示范農民專業合作社、2個省級蔬菜標準園。(記者 柏松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