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中,像毛毛蟲等變態發育的昆蟲,在繭中經過一個不食不動的階段,最終變形為成蟲,這個過程稱之為蝶變。昆蟲在破繭成蝶的剎那間,實現外形的華美變幻和生命的詩意升華。在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壽縣,環繞古城流淌千年的護城河,也經受了一場類似于自然界中昆蟲蛻變的歷程,從污水橫流、垃圾盈目到清流碧波、垂柳裊娜,完成劃時代的驚天逆轉,使古老的護城河鳳凰涅槃,重獲新生,以其破繭成蝶之日,成就名震一方之時。
壽縣古城墻重建于北宋熙寧至嘉定年間(公元1068年-1224年),距今已有950余年歷史,比山西平遙古城還早100年,經歷代續修,保存完好,一直發揮著“城池高深,金湯鞏固,御外侮而保障平民”的作用,是我國迄今保存最完整的七座古城墻之一。環繞城墻開挖的護城河,是壽縣城墻城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城墻的屏障,一方面可以維護城內安全,另一方面還能有效防止攻城者或動物的入侵,在遠古的冷兵器時代,護城河的軍事防御作用功不可沒。
壽縣古城的護城河與城墻相伴相生。據(清·光緒)《壽州志》記載:“城外東、南為濠,寬二十余丈,北環東淝,西連西湖。”這里的“濠”即為護城河,據此可以明確,壽縣古城外的東面和南邊是人工開挖的護城河,北面、西邊分別與東淝河、西湖水系相連,逐步形成繞城一周的龐大護城河水系。與全國眾多古城的護城河有所不同,壽縣古城的護城河建有護城泊岸,位于城墻四周外側,高3-5米,寬8-10米,其一邊緊貼城墻外壁,另一方即外口濱臨護城河。除東南一段地勢較高處外,其余地段皆以條石疊砌壁立河沿。《壽州志·城郭》載:“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御使楊瞻率知州錢雍熙、州同吳邦相、指揮張官、劉慶佑卒其功,并創建護城御水石岸。”有碑記曰:“自西南角樓起繞北至東南樓角止,其三千丈有奇。所有土岸通砌以石,重合以灰,依古法,數年結而為一矣。雖有大水,可保不為城患。”壽縣古城的護城泊岸后經多次修補,漸臻完固齊整。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重修后,州人孫家鼐特為之記之,贊其“繞城而視,若匹練亙橫也,若生鐵之熔鑄也,完固齊整逾于曩曰。”
壽縣古城的護城河,從亙古的星空中一路走來,見證了時代風云和歷史變遷。作為城市歷史文化沉淀的護城河,既是古城防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也影響著壽縣古城及現代城市的結構,成為組成現代特色縣城結構的要素之一。由于古城的護城河是水域與陸路的交叉區域,因此其維持著古城的生態結構平衡,它的特殊價值又可看做是城市文化的延續與沉淀,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唯一性、科學藝術價值的獨特性和社會利用價值的持續性,是先民留給壽縣人民的一份珍貴文化遺產。
伴隨壽縣城墻產生的護城河,以其獨特的形制和精巧的設計流芳百世,在古代發揮著軍事防御、排水防洪、交通運輸功能,在現代發揮著城市濱水景觀、水產養殖、取水灌溉等功能。但隨著歷史的變遷,護城河的功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上世紀70年代以來,壽縣古城的護城河人為破壞嚴重,水體污染和生態環境逐步惡化,城區居民生活污水及部分工業廢水,未經處理就全部排入護城河,使得護城河水被嚴重污染,再加上居民環保意識差,隨意向護城河丟棄生活垃圾,護城河成為名副其實的“天然垃圾場”。水體的污染直接影響了生態環境,護城河里經常出現大量魚類死亡的狀況。同時,護城河景觀系統的散亂與無序,也給壽縣古城的風貌造成嚴重破壞,河上停泊的船屋、河邊搭建的民房、堤上放牧的牛羊、水中漂浮的垃圾,以及部分淤塞的河道和坍塌的護城泊岸,使得護城河灰頭土臉、面目全非,昔日“河水與泊岸相吻,柳鶯與雛燕齊飛”的古城風貌和濱水景觀蕩然無存。
零落梅花過殘臘,故園歸去又新年。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伴隨著新世紀闊步前行的跫然足音,壽縣古城的護城河迎來了柳暗花明的春天和峰回路轉的機緣。文化遺產保護和生態環境保護,成為擺在壽縣黨政領導和全縣人民面前的兩道重大命題。當地的決策者們認為,護城河是壽縣古城歷史風貌的重要因素,護城河作為孕育一個歷史文化名城的河流之一,積淀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它既折射出一個城市的傳統文化、人文精神,也形成周邊建筑的地域風格。如何順應現代城市的發展,賦予護城河新的活力,煥發護城河歷史風貌成為當務之急。
思想決定出路。壽縣把護城河的保護利用納入建設生態城市和可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重點加強水源治理、污染源治理、傳統空間節點完善、公共活動場所的營造,努力把護城河整治改造成城市重要的濱水空間,重塑護城河的景觀特色。2008年以來,壽縣投資2億多元,全面實施了護城河整治工程。聘請國內一流景觀設計單位北京大學土人設計院進行護城河綜合治理景觀設計,相繼完成春申廣場、城內東南拐角塘改造、城墻綜合改造、護城河砌石護坡、護城河清淤及恢復、沿岸綠化及船官湖、東臺湖整治等重點工程,使護城河舊貌換新顏,發生了脫胎換骨般的變化。2017年12月8日施行的《淮南市壽州古城保護條例》,正式將護城河列入古城保護的范圍,護城河保護邁入法制化軌道。
整治后的壽縣古城護城河,重現了“一波碧水繞古城”的美景。如今,護城河已成為壽縣古城一道美麗的風景線,也是壽縣的形象和標識。在南門外,通淝橋上車水馬龍穿流而過,橋下護城河水靜靜流淌其中。護城河兩岸的濃濃綠意,與城墻協調一致,環城林帶郁郁蔥蔥,讓人心情愉悅。入夜,寬闊的護城河里,各種顏色的燈光映入水中,璀璨的燈光變化繁復,異彩紛呈,春申廣場及護城河兩岸熱鬧非凡,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而這樣的改變仍在繼續。未來,整個壽縣古城護城河都將像南門至東門段示范區一樣漂亮,重現“桂馥蘭香氣正和,微風輕漾水云波。朱欄紫竹鑲玉帶,綠樹紅芳綴草坡”的絕世美景。(楚仁君)
圖:整治后的壽縣南門外護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