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務的提升,不僅能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高群眾文化素質,同時也會彰顯一座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文明程度。
自我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開展以來,市文廣新局作為公共文化工作組牽頭單位,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和脫貧攻堅工作,不斷夯實筑牢基層公共文化陣地;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及文博圖等館站宣傳陣地作用;結合“中國成語典故之城”申創及掛牌,努力講好“淮南故事”、傳播“文化聲音”;結合掃黃打非工作,全面凈化文化市場,開展整治提升行動……一系列公共文化服務舉措的有效實施,讓廣大市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讓淮南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腳步更加堅實有力。
轉機制提效能。2018年,全市96個公共文化場館全部納入免費開放民生工程。所有免費開放場館均實現規章制度健全、服務內容明確、保障機制完善,設施利用率明顯提高,形成了一批具有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品牌。市、縣區各公共文化場館立足實際,積極創新活動形式,組織開展各類貼近群眾需求,有特色、有品位、有亮點的文化活動。據統計,全市送戲下鄉累計演出已達1000余場,農村電影放映近萬場,開展農村文體活動3000余場,均超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
為落實省文化廳等《關于推進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的指導意見》,市文廣新局還積極部署推進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推動服務下移。各縣區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提前完成本地區文化館總分館制實施方案的制定,今年年底前,我市將基本建立縣級文化館總分館體系。
強基層創品牌。按照省文化廳統一部署,我市積極推進“春雨工程”“陽光工程”“圓夢工程”等文化志愿服務,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全市共發展文化志愿者(群眾文化輔導員)1100多人,開展了群眾文化輔導優秀團隊、項目和輔導員評選,培育出一批唱得響、舞得起、留得下的文化骨干隊伍。為保證村級文化設施不僅“建起來”,更能“轉起來”,市文廣新局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采用縣聘、鄉管、村用的辦法,在全市試點招募村級文化協管員(文物保護員)120名,并進行了業務技能培訓。
在群眾文藝創作展示方面,我市以安徽省群星獎、“大地歡歌”群眾文化活動等為抓手,持續打造優秀群眾文藝作品。由我市編創的花鼓燈舞蹈《家鄉的紅繡球》代表安徽省參加了全國群星獎優秀節目巡演;舞蹈《希望的田野》獲全省廣場舞大賽一等獎,并代表安徽省參加全國首屆廣場舞展演;少兒京劇《薪火相傳揚國粹》獲省少兒文藝調演金獎;各地積極開展“文化扶貧·惠民巡演”、非遺進校園等一系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活動。
建設施補短板。今年以來,市文廣新局多措并舉,不斷加快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目前,集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少兒藝術研發基地等為一體的市文化藝術中心進入內外裝修施工階段,壽縣文化藝術中心主體結構已經封頂,安徽楚文化博物館正在動工興建,鳳臺縣鳳凰文化產業園(五館)建設進入內部裝修圖審階段,謝家集區、八公山區圖書館建成并投入使用,我市實現了縣區公共圖書館的全覆蓋。
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開展以來,全市先后建成省級農民文化樂園試點村5個,省級鄉鎮(社區)的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示范點4個。壽縣按照“七個一”標準,完成省級農民文化樂園試點建設任務,實現了25個鄉鎮都有設施完善、標準統一的農民文化樂園的目標。全市建成鄉鎮綜合文化服務中心2個,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30個。為實現文化精準脫貧,今年我市共有5個縣區實施淮河行蓄洪區鄉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已確定建設項目121個,其中2018年改擴建鄉鎮綜合文化服務中心5個,新建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21個。(記者 陳崇韌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