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城市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工程綜述
近日,記者走進田家庵區田東街道,小區里三三兩兩的居民正聚在一起拉家常。居民們欣喜地介紹:“以前道路坑坑洼洼,下雨后泥濘不堪,今年小區改造提升,路修好了,墻刷白了,綠化覆蓋,路燈也亮了,下水道徹底清淤,排水更順暢了。”
田東街道舊貌換新顏,是我市實施城市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工程的一個縮影。在去年完成28個老舊小區改造基礎上,今年我市又完成43個老舊小區改造。隨著這一改造提升工程的不斷推進和完善,淮南,這座有溫度的城市,正帶給市民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老百姓想的盼的就是我們要辦的
小區是城市細胞,是市民安居樂業的家園。多年來,因建筑物和基礎設施年久失修,老舊小區不同程度地存在道路破損、排水不通、垃圾遍地、配套設施殘缺等問題,不僅給居民生活造成極大不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城市整體形象。
2014年10月,我市試點實施田家庵區柏園新村、柏園北村老舊小區改造,大力開展小區治臟、治亂、治堵、治污和硬化、綠化、亮化、美化,改造后的小區基礎設施完善、環境干凈整潔、物業管理服務到位,居民普遍滿意。
為深入推進全市老舊小區改造,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我市成立了老舊小區維修改造工作領導小組,指導、協調全市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各縣區均成立相應組織機構,對轄區內符合改造條件的老舊小區進行集中梳理、摸排,建立老舊小區基礎數據庫,制定工作計劃及年度實施方案,加快推進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工作。
2015年,我市全面啟動城市老舊小區改造。2016年,老舊小區改造列入省級民生工程。截至目前,全市共計完成171個老舊小區改造,總建筑面積468.68萬平方米,居住群眾5.87萬戶,累計投資1.5億元。2019年至2020年,我市將繼續加大老舊小區改造力度。
“加速度”向群眾交上高質量答卷
“小區壞了什么就修什么,群眾需求什么就完善什么,什么問題突出就解決什么問題。”我市在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結合小區建設類型、損壞程度、存在問題等因素,精準施策,實施改造。并重點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改造提升小區道路、管網、照明、停車位、綠化;同時推進文明社區建設,加強小區容貌、環衛設施、菜市場和攤點、公廁改造等。
記者通過走訪發現,隨著改造提升工作的不斷深入,老舊小區煥發出新的生機。走進田家庵區龍湖中學家屬區,新鋪了瀝青的道路干凈整潔,道路兩旁安裝了路燈,新栽種了花草樹木,墻面也進行了粉刷;來到潘集區田集街道楊集社區,樓道之間新鋪設的路面寬敞平整,路邊的下水道已經鋪設完畢,最讓居民們關心的排水問題得到徹底解決;在毛集實驗區新集二礦家屬區,破損的水泥路恢復工程已竣工,損壞的雨水管已維修完畢,新增加了停車位和門禁,小區的監控也安上了;在位于壽縣城西北角的西園新村小區,供水、排水管道進行了更換改造,小區內的亂搭亂建拆除了,并設置了固定攤點,路修了、燈亮了,還增設了健身活動器材區域,開辟了一個小花園……
采訪中記者發現,對于自家有違章搭建的居民,剛開始也有個別不愿配合小區改造的,但在工作人員苦口婆心的反復勸說下,思想轉了彎,主動進行了自拆。對于擔心小區改造半途而廢的居民,隨著小區面貌大變樣,他們不僅改變了想法,還以實際行動積極參與到小區改造提升過程中來。
“小區環境變好了,人們的生活舒心了,各種衛生習慣也要改變。除了注重家庭的環境衛生,在垃圾傾倒、小區環境保持等方面我們也更加注意了。”家住田家庵區的陶先生,如今看到地面上的垃圾都會主動撿起,在舉手投足間傳遞著老舊小區改造帶來的文明新氣象。
“2018年,我市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工程進入‘加速度’和高質量階段,全年完成43個老舊小區改造,建筑面積128.7萬平方米,居住群眾1.93萬戶。”市民生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在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工程中,我市遵循“以民意為導向”的原則,問計于民“量身定制”,打造最適合的改造方案,最大限度地符合小區實際,最大限度地滿足居民需求。
建立文明小區長效管理機制
“少數改造提升后的老舊小區,會出現私搭亂建、毀綠種菜等不文明現象反彈,所以,老舊小區不但要建好,更要管好。”
市民生辦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市將結合改造后小區的規模、管理現狀、居民的承受能力情況,堅持多種模式推進,實現物業管理服務全覆蓋。市場化運作。積極選聘專業物業企業,實行市場化物業管理服務;社區管理。對于難以落實物業管理的小區,社區居委會組織力量為居民提供基礎物業服務,確保日常保潔、綠化養護、秩序維護等,并逐步過渡到市場化物業服務模式;業主自治。鼓勵有條件的老舊小區自行組建物業公司,或在政府指導下小區業主委員會承擔物業管理;積極探索“四位一體”社區管理服務方式。建立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居委會、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的“四位一體”社區管理服務體系。
針對老舊小區居民收入不高,有償服務意識不強的特殊性,政府將對服務于老舊小區的物業服務企業,實行財政以獎代補,建立完善考核機制,逐步培養居民繳費意識,實現物業企業自我造血。同時,廣泛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文明社區活動,凝聚民心和人氣,讓居民的素質與小區良好的硬件環境相適應,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居民的文化和道德素質。(記者 張昌濤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