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全力推進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綜述
煤炭被譽為“黑色的金子”,而作為中國能源之都、華東工業糧倉的淮南,是全國首個投產的“億噸級”煤電基地,煤炭遠景儲量444億噸,探明儲量153億噸,新中國成立以來,已累計生產原煤近13億噸。淮南的發展從煤機的轟鳴聲中開始,豐富的煤炭資源給淮南帶來榮光,但長期的煤炭開采,也帶來了沉陷區治理問題。截至目前,全市采煤沉陷區面積已達300平方公里。
治理沉陷區不僅要有決心,更要有智慧。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創新落實國家“堅持資源開采與沉陷防治同步、綜合治理和合理利用相結合”的決策部署,利用采煤沉陷形成的地形地貌實施改造,“變廢為寶、化腐朽為神奇”,生態修復再現湖泊風光,村莊搬遷建設美麗家園,生態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生態紅利惠及沉陷區廣大村莊和百姓,下活了一盤沉陷棋,換來了一城綠水青山。
頂層設計 果斷決策——全力推進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
“市委、市政府準確把握國家《關于加快推進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的意見》等文件精神,并與全市‘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統籌協調,先后編制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十三五’規劃、治理利用規劃等。”市沉治辦負責人介紹,我市強化組織協調,成立市采煤沉陷區生態治理與經濟振興工作領導小組,統籌指導全市沉陷區綜合治理各項工作;組建市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辦公室,作為政府工作部門負責具體執行;建立市礦聯席會議制度,促進市企溝通協調工作正常化、規范化。強化信息掌控,建立沉陷區“一張圖、一張表、一個數據庫”動態管理機制,確保沉陷區相關信息實時更新。強化資金投入,與國家開發銀行簽訂100億元貸款協議,推進沉陷區綜合治理;建立市級采煤沉陷區發展專項資金,用于村莊搬遷及生態治理,鼓勵并引導社會資金加大投入。
近年來,我市累計投入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資金119.6億元,其中,村莊搬遷資金93.2億元,安置居民16.3萬人;投入生態修復資金26.4億元,治理沉陷區26平方公里;爭取各類政策項目11個,總投資36億元。預計到2020年,我市沉陷區治理利用率將達到50%,其中穩沉區域的治理利用率達到90%。
科學搬遷 探尋新路——群眾搬得動、穩得住、能致富
走進鳳臺縣鳳凰湖,來到潘集區潘東新城,步入謝家集新家園……一個個容納萬人以上的集中安置小區整潔美觀,一張張搬入新居的燦爛笑臉清晰可見。“沒想到俺70多歲了,還能住上三室兩廳寬敞明亮的大房子。”鳳臺縣鳳凰湖搬遷安置區的一位居民說。
“我市以節約土地資源、提高安置質量為原則,將采煤沉陷區村莊搬遷與新型城鎮化結合起來,積極推進整村異地搬遷,建設安置點58個,以及鳳凰湖、濱河新城等可容納萬人以上的集中安置區6個。”市沉治辦負責人說。近年來,我市形成了“搬遷用地先用后補,建設資金先付后算,安置新村先建后分”的“三先三后”創新做法;制定了搬遷補償方式由據實補償轉變為按人口補償為主的辦法;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實現每年約1萬沉陷區農業人口在城鎮落戶。
“搬得出”是手段,“穩得住、能致富”是目的。我市以培訓帶動就業,實施沉陷區農民就業援助行動,對采煤沉陷區失地農民進行就業培訓,累計投入培訓資金2600萬元。以創業帶動就業,在集中搬遷安置區內和周邊配套建設農民創業園、勞動密集型工業園,為失地農民提供就業崗位,形成了“鳳凰湖”安置模式。新建采煤沉陷區綜合安置區工業園和農民工創業園3個,培訓和輸出失地農民工3萬多人次,為失地農民提供就業崗位24000個。
成效顯著 再發新力——社會、生態、經濟效益兼顧
“采取技術手段,區分穩沉與非穩沉、新生沉陷區和已有沉陷區,區分輕重緩急,制定差異化的政策措施,采取針對性的治理方式。”市沉治辦負責人表示,對于東部穩沉區,積水少,主要以修復區域生態系統,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為主。如重點項目“九大資源枯竭礦區環境修復與開發”已開工建設,五年內計劃投資101.5億元,一期工程15.6平方公里,投入12億元,現在已建成大通濕地公園、老龍眼水庫等環境修復區,把“城市荒地垃圾區”營造成“山、水、林、居”和諧優美的宜居宜游生態園區,25萬居民直接受益。
對于中部相對穩沉區,積水占沉陷面積40%以上,主要是以海綿城市、濕地生態公園為特色,規劃建設總面積約30平方公里生態涵養區,把蔡楚文化、淮河風情、礦山遺址、歷史典故等有機融合,使之交相輝映。如正在計劃實施的“全國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試點區”項目,總投資27.7億元;對于北部非穩沉區,積水占沉陷面積60%以上,主要采取移民搬遷、涵養水源、發展漂浮式水面光伏辦法。如建成并網的潘集區泥河鎮潘一礦采煤沉陷區15萬千瓦水面光伏電站項目、鳳臺縣顧橋礦采煤沉陷區15萬千瓦水面光伏電站項目、鳳臺縣新集一礦采煤沉陷區10萬千瓦水面光伏電站項目等。
我市還結合“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漁則漁、宜游則游”的思路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如通過老礦區的綜合治理,創建了生態修復與休閑娛樂相結合的“東華怡樂”生態園模式,以矸石填埋、覆土造地發展多種經營的“創大”模式;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如以沉陷區土地入股,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方式養殖水產,創造了生態修復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的“后湖模式”;以發展生態觀光農業為切入點,把采煤沉陷區生態環境修復建設與旅游相結合的“綠馨園模式”等。(記者 張昌濤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