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范管理“小攤點” 服務保障“大民生”
美了城市“面子” 不餓百姓“肚子”
攤點占道經營與城市日常管理一直密不可分。攤點經營戶絕大多數為下崗、失業、殘疾等低收入弱勢群體,迫于生計不得不擺攤設點。哪地方熱鬧,哪地段人流量大,哪里有同行,他們便到哪里擺攤,而遵守城市管理法律往往排在了謀生之后。攤點在給市民帶來便捷的同時,臟亂差也一度成為其“代名詞”。
疏導為先 讓攤點有“合法空間”經營
“小攤點”背后折射出“大民生”。如何化解市容“臉皮”與百姓“肚皮”之間的矛盾,既是老問題,也是新課題。八公山區城管行政執法局堅持民生為本,疏堵結合,以疏為先,因地制宜,積極取得屬地支持,努力克服城市基礎設施“先天不足”,設法創造攤點經營“合法空間”,既讓攤主安心經營,也使市容回歸整潔。
山王鎮孔集南山路是通往淮南十七中、聽泉小區的必經之路。就在這條不太寬的路面上,最多時聚集了27家飲食攤點。這些攤點占道經營、占道堆放造成了道路“腸梗塞”,沿街店面反映強烈、住戶群眾投訴不斷、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也高度關注,攤群規范已是迫切需要。該局會同山王鎮、市場辦,從攤主意愿出發,順應社會期待,充分論證,多方協調,選擇在孔集農貿市場內清理出一塊場地,于今年11月將27家攤點全部引入菜市場內固定經營,并落實衛生保潔等自治制度,南山路攤點占道“頑疾”得到根本解決。
新莊孜三小路是學生上放學、周邊居民日常出行的重要通道。每天早間三四十家菜攤在此路占道經營,并且腐爛菜葉、蔬菜殼皮、塑料袋等垃圾雜物隨地亂扔,隨處可見,嚴重影響市容和通行秩序。與此形成錯位的是,路南側不遠處一小區卻存在一處閑置菜市場,日積月累竟成了種菜、搭建、堆放場所。在調研此菜市場足以容納三小路菜攤,并且有一定的市場需求量后,該局會同新莊孜街道、相關社區,一方面積極做通攤主思想工作,另一方面,組織整治菜市場環境,拆除搭建,清除垃圾,鏟除種菜,修復菜市場口破損路面,安裝公益宣傳廣告,設置菜市場指引牌,內外打理,煥然一新。在做好充分準備后,將三小路攤點引入菜市場內經營。攤點入市經營后,新莊孜街道對三小路破損坑洼區域進行硬化修補,集中清理垃圾雜物,交警、城管部門分別施劃機動車、非機動車停車泊位,路面恢復了整潔暢通。
秉承同樣的理念,使用同樣的方式,該局會同畢家崗街道、八公山新村物業,將淮鳳路大瓜地新淮小區門口道路14家流動菜攤,就近引入八公山新村小區內指定區域過渡經營。待周邊菜市場建成投入使用后,這些菜攤將全部轉入菜市場內經營。對于該區域7處早點攤,該局也進行了疏導分流,標志著新淮小區門口區域攤點長期占道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另外,該局還對和平村區一小周邊飲食、水果、百貨等50多家攤點實施疏導分流。
管理跟進 讓攤點按規范要求經營
按照“流動攤點固定化,固定攤點規范化,規范攤點精品化”的思路舉措,該局穩步推進,分類實施,積極做好攤群規范管理這門“必修課”。
針對轄區內主次干道沿線小區出入口、校園周邊、菜市場周邊、居民區等重點區域已初步規范攤群點,檔次標準不高、管理不夠精細問題,現正全面實施提檔升級行動,通過完善統一硬件設施,落實攤群點自治制度,建立文明誠信經營公約等措施,確保達到攤群經營不影響居民生活、不影響市容環境、不影響交通通行,與周邊環境相協調統一的目標要求,力求成為城市一道獨特靚麗的風景線。
對于群眾有需求但周邊暫無菜市場的露水早市,該局加強薄弱時段管理。丁山村早菜市自發形成已久,該局安排執法人員每日早間6時整到位,有序疏導占主路面經營的攤點到指定區域內經營,并不間斷巡查值守,通過持續不斷管理,提升攤主規范經營自覺意識,以往攤點蜂擁占道現象在逐步改觀。
對于不服從管理的流動占道經營攤點,該局堅決予以清理取締,管罰并重,還路于民。
八公山區城管行政執法局負責人表示,攤點規范管理不僅僅是經營位置的固定,更是攤主內在的自我約束,經營行為和自身習慣的自治,要通過宣傳、管理、服務等多管齊下,逐步變他律為自律,達到攤群“無為而治”的境界,實現市容與繁榮雙贏的目的。(記者 柏雪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