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淮河自西向東流經我市境內,將我市切分成河南河北兩塊區域,位于淮河以北的潘集區、鳳臺縣是我市的糧食主產區和煤電產業集中區,資源稟賦豐厚、文化積淀深厚,卻由于淮河天塹,而導致交通受限,影響了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市傾盡全力在淮河干流上興建了四座大橋(不含尚未完工的淮上淮河大橋),極大地促進了淮河南北區域的協調發展、一體發展和聯動發展,使我市經濟和社會事業邁上了同步提升、“同頻震動”的歷史性軌道。
平圩淮河大橋
因大橋北引橋連著潘集區平圩鎮而得名。該大橋始建于1977年7月,當時的建設主體、投資主體是鐵道部,是為了解決阜淮鐵路跨越淮河而開工建設的,集公路、鐵路于一身,是千里淮河上至今唯一一座公鐵兩用橋,其設計方案、橋型方案與南京老長江大橋基本一致,特別是橋頭堡的設計與南京長江大橋頗為神似,只是規格尺寸不及后者。平圩淮河大橋全長3196米,橋面寬度11米,兩側各有1.5米寬的人行道,共有路燈197盞。該橋竣工于1982年10月,總造價為9100萬元。以購買力來換算,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9100萬相當于現在的18億元左右。平圩淮河大橋建成后即成為彼時淮南一景,凡有外地客人到淮南來,接待單位必定安排赴大橋觀光的行程。在大橋建好還未正式通車的時候,本市群眾就爭先恐后的經安成鋪到平圩大橋參觀,那時與大橋配套建設的淮潘路還遠沒有現在這么寬,但路兩邊的法國梧桐枝繁葉茂,在夏日的驕陽下投下一片濃蔭,讓步行或騎行于此的人們感受到絲絲清涼。
大橋通車的時候,我還未上小學,整天跟著一幫年齡相仿的小伙伴們在村里游蕩,我所在的村子就在安成鋪的西北面,淮潘路就從村后穿過,來往于淮河大橋的車輛我們都能叫得上牌子,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礦務局系統的“日野”車。這是一種從日本進口的大噸位貨車,馬力強勁,據說重車在大橋上駛過的時候,都能感覺到橋的顫抖。我相信這句話一定是真的,因為當“日野”車在淮潘路上行駛的時候,我就在距離路面兩三百米的田地里明顯覺察到地的顫動。
平圩大橋的建成,讓淮河南北的人員交流變得更加便捷。
雖然平圩大橋已投用36年,期間也經過2009年、2011年、2015年和2017年四次大中型維修,但大橋本身的衰老就像人的肌體一樣,勢不可擋、難以逆轉。由于橋面寬度有限(單向只能行駛一輛車),大橋的日通行量遠遠不能滿足實際需要,因此高峰時間段大橋排長龍的現象非常普遍。雖然現在孔李大橋已投用一年多時間,但由于地處西部城區,位置相對偏僻,從潘集到市區最近的路程還是走平圩大橋,加之該橋位于潘集中部,人流車流容易匯集,橋的南岸又是主城區的核心區,即使明年淮上淮河大橋順利建成通車,該橋的“龍頭”地位也一樣難以撼動。
鳳臺淮河公路大橋
鳳臺淮河大橋始建于1985年,于1990年5月建成通車,它是我省第一座自行設計、施工、管理的淮河公路大橋,至今已運營28年。在此之前,淮河上建設的橋梁多為鐵道部、交通部等中央部委投資建設,其資金來源以中央為主,其設計、施工也與地方無關,鳳臺淮河大橋開創了地方自行投資、自行建設橋梁的先河。
淮河在鳳臺黑龍潭段呈南北走向,將鳳臺縣分割為河東、河西兩部分,河東包括大山鎮(現為鳳臺經濟開發區)、李沖回族鄉,河西即為鳳臺縣城。在鳳臺淮河大橋建成之前,經302省道到阜陽、亳州、界首等皖西北市縣,鳳臺是必經之處,而進出鳳臺必然要走淮河渡口。據說渡口兩邊每天都是排成長龍的車隊,幾乎每年也都發生過車輛沖入河里的事情。這座雙塔雙索預應力混凝土斜拉橋,主跨長224米,全長為766米,自投用以來由于通行車輛過多,加之超載現象嚴重,分別于2006年、2013年、2017年進行了三次全封閉維修。
鳳臺淮河公路二橋
為了緩解鳳臺淮河大橋的通行壓力,滿足過往車輛快速通行需要,鳳臺縣委縣政府決定再新建一座過河通道。鳳臺淮河公路二橋起點位于城關鎮謝郢村西側南湖大道與鄉道085交叉口,終點位于李沖回族鄉醫院接S102省道,路線總長為5.253公里,其中橋梁全長4447米,引線全長0.81公里。引線及橋梁主線設計寬度為32米,雙向六車道,一級公路標準;起點段兩側設置輔道,輔道路面寬7米。該項目總投資8.63億元,于2013年4月25日動工建設,2016年7月1日全線試通車,2017年1月1日正式投入運營。
孔李淮河大橋
孔李淮河大橋是我市境內已建成橋梁中最“年輕”的過河通道。它的北岸接線起于潘集區古溝回族鄉陶圩村附近,南岸接線終于八公山區山王鎮孔集村附近S308省道處,整座大橋由北岸接線、跨鐵路引橋、跨阜淮鐵路橋、跨平圩電廠直通線橋、北岸接線引橋、跨淮河北岸大堤橋、跨淮河副航道橋、上六坊漫灘引橋、跨淮河主航道橋、跨淮河南岸大堤橋及南岸引橋接線組成,全長10.28公里,全線采用瀝青混凝土路面,雙向六車道外側加行人和非機動車道,設計速度80公里/小時,于2014年1月開工建設,2017年6月建成通車。
孔李大橋的建設體量、投資規模是目前四座橋梁中最大的,其建設過程中也始終貫穿著科技創新這一主線。針對大橋施工難度大、技術要求高等特點,施工單位中鐵六局集團有限公司在項目開工之初,即成立了由中鐵六局優秀項目總工程師郝晉新名字命名的“郝晉新創新工作室”。施工單位在上部結構施工中采用支架現澆及掛籃懸澆相結合方法施工,其中主體部分140米箱梁掛籃施工的跨度在國內同類型施工中較為罕見。在孔李大橋施工期間,“郝晉新創新工作室”共取得國家專利8項,省級工法2項,《淮河復雜地質條件下橋梁深水墩施工技術研究》于2015年12月經中國公路協會專家組評審,該成果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獲得中國公路協會2015年科技進步二等獎。同時,施工單位在大橋建設中還成功應用了8大類17項建筑工程新技術,有效確保了工程進度和質量。(陳勇)
圖為淮南孔李淮河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