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來源于我國經濟發展變革的偉大實踐。在梁家河,習近平同志“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開始形成。習近平同志曾經說過:“7年上山下鄉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煉很大。最大的收獲有兩點:一是讓我懂得了什么叫實際,什么叫實事求是,什么叫群眾,這是讓我獲益終生的東西。二是培養了我的自信心。”正定是習近平從政起步的地方。在擔任正定縣委副書記、書記的三年多時間里,他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為老百姓辦好事辦實事。在福建,他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敢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六年七下晉江,總結“晉江經驗”,推進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大力發展民營經濟;他力促政府職能轉變,推進“閩臺交流”先行先試, 探索內引外聯“雙向開放”;他在寧德的扶貧實踐中倡導弱鳥先飛、滴水石穿、因地制宜。在浙江,從“八八戰略”總方略,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騰籠換鳥、鳳凰涅槃”等精彩論斷,以及平安浙江、法治浙江、文化大省、海洋強省、生態省等重大戰略決策。在上海,強調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強調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要“動真格”,強調在解決“三農”問題、破除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上,上海要走在前列,強調在“長三角”區域協同發展中,“上海有責任繼續當好改革開放的排頭兵”。
十七大之后,習近平同志開始站在黨和國家全局的高度,思考中國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問題。特別是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觀大勢、謀全局、干實事,成功駕馭了我國經濟發展大局,在實踐中形成了以新發展理念為主要內容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觀大勢,從實踐和空間大角度審視我國經濟發展,敏銳地觀察到中國經濟正處于一個優化升級的關鍵節點,作出“我國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這一重要論斷,并指出新常態的三大特點是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身處大勢就要因勢而動。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實現高質量發展,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總要求和大邏輯。謀全局,從全局整體上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新發展理念,以五大理念貫穿和統領“十三五”規劃,以五大理念引領發展全局。干實事,將“實干興邦”作為習近平治國理政的內在要求,“一分部署,九分落實”,抓發展、抓產業、抓環保、抓脫貧、抓改革……真抓實干,成果豐碩,使得我國經濟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為其他領域改革發展提供了重要物質條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進了新時代。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繼承和發展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其主要內涵概括為“七個堅持”:一是“堅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保證我國經濟沿著正確方向發展”。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到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之中”。三是“堅持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立足大局,把握規律”。四是“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堅決掃除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五是“堅持適應我國經濟發展主要矛盾變化完善宏觀調控,相機抉擇,開準藥方,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經濟工作的主線”。六是“堅持問題導向部署經濟發展新戰略”。七是“堅持正確工作策略和方法,穩中求進,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底線思維,一步一個腳印向前邁進”。這“七個堅持”涵蓋了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政治保障、發展目的、發展大勢、體制機制、宏觀調控、戰略部署、策略方法,緊密聯系,環環相扣,既有認識論,又有方法論,形成了一個破解新時代經濟發展變革重大難題的完整思想體系。(朱紹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