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是濃縮的文化。淮南是中國成語典故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語出《淮南子》和壽州古城、八公山的成語典故逾千條之多。近年來,淮南市挖掘傳承、弘揚光大成語典故資源,積極打造“中國成語典故之城”新名片——橘生淮南 讓成語典故“活”起來
風聲鶴唳、橘生淮南、草木皆兵、雞犬升天、后羿射日……能源城市淮南,歷史文化和煤電資源同樣豐富。尤其是淮南的成語典故資源,極為博大厚重。近年來,淮南市挖掘傳承、弘揚光大成語典故資源,使成語典故“活”起來,成為一張美麗的城市名片,散發出耀眼光輝。
精雕細刻,提升城市品位
隆冬時節,寒意陣陣,記者站在淮南市政務中心廣場“淮南成語典故”大型系列浮雕前,卻覺得熱血沸騰——浮雕上,裸露著上身的后羿,線條剛硬,肌肉飽滿,拉滿硬弓,利箭指向懸在天上的九個太陽。該大型系列浮雕,選取了《淮南子》記載的成語典故和神話傳說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以雕塑這種獨特的可視性、沖擊力極強的藝術形式予以呈現,成為一道美麗風景線。
“怎么樣把《淮南子》中這么豐富多彩的成語典故,以有‘形’的形式展示出來呢?我們想到了一個好辦法,那就是以城市雕塑的形式,讓這些源自《淮南子》的成語典故、神話傳說‘活’起來、有‘生氣’,看得見、摸得著!”淮南市文廣新局副局長岳葆春告訴記者。
行走在淮南,不論是在所轄壽縣、鳳臺縣,還是八公山風景區、焦崗湖景區,或是大街小巷、商業街區、居民社區,以《淮南子》首次記載的成語典故、神話傳說為內容的城市雕塑、浮雕,比比皆是、隨處可見。這些取材于《淮南子》成語典故的城市雕塑,成為淮南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景致,充實了城市文化內涵,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
挖掘傳承,盤活各類資源
“事實上,源出《淮南子》的成語典故,只是淮南豐富厚重的成語典故資源中的一部分。”淮南市作協主席金妤告訴記者,淮南成語典故除了源自《淮南子》,還有另外三個出處:壽州古城、八公山、淮南國。
源自壽州古城的成語典故。壽州古城,歷史上“三為都城、六為郡治”,在漫長歷史演進中,這里誕生了眾多成語典故。趙國四君子之一楚國春申君遭李園所害,“門里人”的訓誡今仍鐫刻在城門之上。“當面鼓、對面鑼”“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人心不足蛇吞象”等更是廣為人知。1986年,壽州古城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源自八公山的成語典故。八公山雄踞淮河平原,扼守淮南津渡,為戰略要沖,兵家必爭,僅宋、金以淮河為界,就對峙120余年。淮南王劉安在這里煉丹,留下“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前秦、西晉在這里發生“淝水之戰”,留下“投鞭斷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除此此外,與“淮南”有關聯的成語還有眾多,“橘生淮南”最為著名,《晏子春秋》對此有精彩記載。據淮南成語典故研究院副院長方川介紹,“目前,全國范圍內,以成語典故作為城市名稱的地級市屈指可數:淮南市(橘生淮南)、邯鄲市(邯鄲學步)、洛陽市(洛陽)紙貴、大同市(大同小異)等。”
近年來,淮南市確定了“打好四張資源牌”思路,力求盤活各類資源。其中的一項就是“打響文化資源牌”,目的是挖掘傳承、發揚光大成語典故資源。為此,淮南市瞄準申報“中國成語典故之城”,圍繞淮南成語典故開展開發保護和利用。編制了《淮南市“中國成語典故之城”規范》,成立了安徽省《淮南子》研究會,出版學術論文集《淮南子研究》5卷,出版了《淮南國風云》《淮南子故事》《淮南子研讀》《問道淮南子》《典藏壽春——壽縣成語500條》等書籍。同時,建設以成語典故為精髓的壽州古城、八公山歷史文化旅游區,建設安徽楚文化博物館和淮南子文化園。規劃建設中國成語典故文化博覽園、淮南市成語博物館、成語主題群落式度假酒店以及壽州古城成語典故景觀廊道、八公山成語典故文化旅游區、淝水之戰遺址文化園等。
經過不懈努力,去年5月8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正式命名淮南市為“中國成語典故之城”。“淮南市成功申報‘中國成語典故之城’,決定因素是這個城市具有豐厚的成語典故資源,其次取決于在挖掘傳承和弘揚光大上,做了大量工作。”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萬建中這樣評價。
潤物無聲,涵養廉潔文化
在淮南成語典故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成語典故與廉吏、循吏有關,倡導和崇尚清正廉潔、為民辦實事,是一筆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
著名成語“時苗留犢”,講述的是著名廉吏東漢末年壽春(今壽縣)令時苗的廉潔故事。史書記載“(時苗)出為壽春令,……始之官,乘薄軬車,黃牸牛,布被囊。居官歲馀,牛生一犢。及其去,留其犢,謂主簿曰:‘令來時本無此犢,犢是淮南所生有也。’群吏曰:‘六畜不識父,自當隨母。’苗不聽,時人皆以為激,然由此名聞天下。”“教民有法”“廉守自儆”“令行風靡”“不肅而治”“攀轅臥轍”“相送于道”,這些滿含敬意和正能量的詞匯,生動反映時苗為官一方、兩袖清風、清正廉潔的高尚風范。
著名成語“優孟衣冠”,則記載了著名循吏楚國令伊(宰相)孫叔敖的清正廉潔故事。孫叔敖擔任楚國令伊時,輔助楚王發展生產,造福百姓,他主持修筑了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芍陂(今壽縣境內安豐塘),比都江堰還早300年,使得楚國大片農田旱澇保收,百姓豐衣足食。但他自己卻十分清廉,家境貧寒,孫叔敖去世后,他的兒子生活十分貧困,靠賣柴為生。優孟是楚國的歌舞藝人,時常用說笑方式勸誡楚王,優孟知道此事后,專門縫制了模仿孫叔敖的衣服帽子穿戴起來,并模仿他的言談舉止、音容笑貌。楚莊王設置酒宴,優孟上前為楚莊王敬酒祝福。楚莊王大吃一驚,以為孫叔敖又復活了,想要讓他做楚相。優孟說:“請允許我回去和妻子商量此事,三日后再來就任楚相。”三日后,優孟又來見莊王。莊王問:“你妻子怎么說的?”優孟說:“我妻子說千萬別做楚相,像孫叔敖那樣做楚相,如今死了,他的兒子竟無立錐之地,貧困到每天靠打柴為生。如果要像孫叔敖那樣做楚相,還不如自殺。”于是,楚莊王向優孟表示了歉意,當即召見孫叔敖的兒子,把400戶之邑封給他,以供其后代使用,多年都沒有改變。
在古城壽縣,人們為了紀念時苗,把小牛飲水之池取名為“留犢池”,又在牛犢棲身地建起了“留犢坊”,修建了“時公祠”或“留犢祠”,池、祠之間的街巷取名“留犢祠巷”。時苗留犢的故事還被編入了供兒童使用的啟蒙教材中。唐人李瀚的《蒙求》將時苗留犢與羊續懸魚的故事并列,作為為官清廉的代表。元代畫家錢選還曾繪制過一幅《時苗留犢圖》,保存在今臺北故宮博物院。
近年來,淮南市結合旅游業發展,立足反腐倡廉和廉潔教育,圍繞“時苗留犢、衣孟優冠”這兩個著名成語,作出多項開發。對時苗、孫叔敖留下的多處歷史遺跡、遺址進行重建和修繕。淮南市紀委相關人士表示:“我們有意識地把時苗留犢、優孟衣冠這些承載清正廉潔能量的本土成語典故歷史資源,作為黨員干部開展廉潔教育的現實教材,組織黨員干部學習、參觀他們留下的遺跡、遺址,從歷史文化中汲取清廉養分,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教育引導黨員干部廉潔自律、為民奉獻。” (記者 沈國冰 安徽日報記者 孫玉寶) (轉載自1月4日《安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