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雪峰)6月23日午間,淮南市氣象局發(fā)布《氣象信息專報》,表示根據省氣象臺會商結果,當日我省江淮之間入梅,較常年偏晚2天。
入梅后主雨帶在我省南北擺動,受其影響,除當日降水過程外,6月27-28日還有一次明顯降水過程,可能伴有短時強降水和雷雨大風等強對流天氣。需注意做好雷電、大風和短時強降水的防御工作。
入梅亦稱“入霉”、“進梅”,是指初入梅雨期的日子。每年初夏江淮流域一帶經常出現一段持續(xù)較長的陰沉多雨天氣,此時,器物易霉,故亦稱“霉雨”;又值江南梅子黃熟之時,故亦稱“梅雨”或“黃梅雨”。
進入梅雨期,各地氣候時節(jié)不同,入梅期也各不同。宋陸游《入梅》詩:“微雨輕云已入梅,石榴萱草一時開。”元陳元靚《歲時廣記·夏黃梅雨》:“《四時纂要》云:‘梅熟而雨曰梅雨。’又閩人以立夏后逢庚日為入梅,芒種后逢壬日為出梅。”
每年梅雨期開始有遲有早,梅雨持續(xù)時間有長有短,有的年份,梅雨鋒特別活躍,暴雨頻繁,造成洪澇災害。有的年份,梅雨鋒不明顯,出現“空梅”,形成干旱天氣。有的年份,會出現梅雨帶北移后又返回江淮流域再度維持相對穩(wěn)定的現象,習慣上稱“倒黃梅”。江淮流域梅雨結束后,雨帶移至華北地區(qū),江淮流域進入高溫少雨天氣。在氣象上,把梅雨開始和結束的時間,分別稱為“入梅”和“出梅”。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平均每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歷時20多天。但是,對各具體年份來說,梅雨開始和結束的早晚、梅雨的強弱等,存在著很大差異。
而在我國傳統(tǒng)方法上,入梅和出梅的確定是根據節(jié)氣結合干支來推算的。按照歷法規(guī)定,芒種后逢第一個丙日為入梅,小暑后逢第一個未日為出梅。如果芒種當天的天干為丙,則將該日定為入梅,小暑當日地支為未,則將該日定為出梅。這種農歷上的“入梅”和“出梅”是推算出來的,因此。不能簡單地憑日歷上的入梅、出梅來指導生產和生活,而要聽取氣象臺發(fā)表的梅雨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