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縣試點“多規合一”,整合各部門規劃事權,科學安排全域空間,構筑統一信息化平臺——“一張藍圖”治住“規劃打架”
一塊“問題”土地,曾讓壽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劉道成困擾不已。
“國土部門批下來一塊土地,與周邊道路不銜接,不適合作為建設用地使用。但是地已經批下來了,只能在此基礎上規劃,建設需要重新修路,修路又要占用耕地,最后土地一直閑置。”7月29日,劉道成對記者說。
類似因“規劃打架”而導致項目夭折或久拖不決的情況并不少見。
“做土地規劃時沒有充分考慮城鄉建設規劃,批下的土地不適合作為建設用地使用;做城鄉建設規劃的時候,也沒有考慮哪些是耕地和基本農田。”劉道成介紹,過去城市規劃包含多部門規劃,側重點各不相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是總體綱要,城鄉規劃是對城鄉發展建設空間的總體部署,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對用地結構和布局進行調整或配置的長期計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是為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建設……這些規劃出自不同的部門,編修時間、編制依據不統一,技術標準不統一,規劃編制期限不統一,甚至在編制過程中使用的坐標系也不一致。規出多門,相互“打架”,嚴重削弱了規劃的科學性和系統性,造成空間管理無序、土地資源浪費等問題。
2014年8月,作為我省“多規合一”唯一試點縣,壽縣整合住建、國土、發改、環保、文物等部門的規劃事權,對全域空間進行統一安排,切實劃定生產、生活、生態“三生”空間,使目標、指標、坐標“三標”統一,編制一本《壽縣總體規劃(2013-2030)》,力求“一張藍圖”干到底,有效消除了“規劃打架”等亂象。
“總體規劃包含了土地利用規劃、環境保護規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綠色發展規劃、交通規劃、水利規劃、文物保護規劃等空間利用和管理,實現一個規劃替代原有的多個規劃。避免‘多規’在城鄉發展目標、發展規模、空間利用、產業布局等方面的矛盾。”劉道成說,“過去規劃編修時間不統一,國土規劃編修的時候,城鄉規劃不編修,有時候明知道有些地方不合理,受制于當時法律法規束縛也無法協調更改。現在由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主導多個規劃統一編制,相關規劃單位集中辦公,統籌銜接規劃編制過程中的進度、深度、技術標準、數據系統建構等技術問題,掃清了技術壁壘。”
壽縣是農業大縣,地廣人多,城鎮化進程相對滯后。為提高土地集約化利用,壽縣減少村莊建設用地規模,“化零為整”將建設用地向城鎮附近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農村人口向城鎮集聚。“規劃后共形成242個中心村、1464個自然村,騰挪零星建設用地向城鎮附近集中,規模達94.76平方公里,保障了‘人口進城、產業進城’的空間需求,實現了土地在空間上的合理配置。”劉道成說。
信息化平臺建設,也是壽縣“多規合一”探索的一大亮點。7月28日,記者在壽縣規劃局多功能室看到,一個醒目的大屏幕上,紅、黃、橙、綠等顏色清晰地標示出全縣各個區域、地塊的用途,商業用地、工業用地以及水、電、路、氣等配套設施線路,一目了然。
“地塊多大面積、基準地價多少、能做什么產業,打開電腦一清二楚。同時還引入了虛擬現實場景,根據規劃建模真實地展現出建成后的效果;建設密度、容積率、綠化率等指標也都輸入系統,建設報批時相關指標都可比對分析。”縣規劃局副局長楊宏霞說,“多規合一”信息平臺系統由業務協同平臺、智慧規劃系統、各部門業務審批管理子系統構成,通過各類系統平臺的互聯互通,實現“多規”信息的集成和運用。
壽縣政務服務中心主任仇恒明介紹,縣里建立“多圖聯審、多評合一”機制,進一步完善審批服務流程,通過調整審批事項辦理程序、合并部分審批環節等辦法,實現了審批流程再造,變“各部門單獨審批”為“多家網上聯合審批”,申請人可以進“一家門”辦“多家事”。“原來從項目立項到開工,沒有大半年時間辦不下來;‘多規合一’以后,壓縮到40個工作日,審批效率大大提高。”
·記者手記·
“多規合一”,建設更有力有序
一座橋,建了拆,拆了又建;一塊地,因規劃沖突而長期閑置,甚至淪為“僵尸地塊”。在不少城市的建設中,類似的情況并不鮮見。究其原因,與某些部門制定的規劃不夠科學有關,更與規出多門、各自為政的規劃形成機制有關。
長期以來,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等分別由不同部門編制。各部門分頭管理、各自為政,許多規劃編修時間不同、編制依據不同,技術標準不統一,規劃編制期限不統一,甚至在編制過程中使用的坐標系也不一致,信息溝通不暢、銜接不夠,導致“規劃打架”,嚴重削弱了規劃的科學性和權威性,造成空間管理無序、土地資源浪費、環境保護失控等問題。
作為我省“多規合一”試點縣,壽縣統一空間布局,統一規劃編制,實現“一張藍圖”干到底,有效杜絕了“規劃打架”等亂象。城市規劃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更有效地加強城鄉空間布局的銜接和協調,即在明確生態紅線、城市開發邊界等底線和前提下,努力在統一的空間信息平臺上整合一張藍圖,優化城鄉空間布局,有效配置土地資源,才能讓每一塊土地各得其所,城市各領域規劃布局相得益彰。
(安徽日報記者 范克龍)
(《安徽日報》8月5日2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