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安徽頻道1月14日首頁頭條報道
淮南:轉型升級交出精彩答卷
黨的十八大以來這五年,在淮南發展史上鐫刻下新的歷史標注:盤點過去五年交出的歷史答卷,一串串數據勾勒出淮南加速發展的脈絡,清晰地講述著這片熱土經濟發展的故事,記載著規劃藍圖實現的軌跡,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溫暖的記憶。
打優煤電資源牌、打強數據資源牌、打好科教資源牌、打響文化資源牌!淮南市全面落實省市五大發展行動計劃,堅持“1235”發展思路,明晰“235”產業路徑,轉型步伐鏗鏘有力!
從速度、結構、動力全方位入手綜合施策,淮南市以改革的精神、開放的視野,在激活各類發展要素中實現量、質并進的“蝶變”,經濟保持較快增長速度,經濟規模不斷壯大,在經濟調整的浪潮中,淮南市攻堅克難,打贏了遏制經濟下滑的阻擊戰,經濟總量由2012年的887.1億元提高到2017年1100億元,昂首邁進“千億俱樂部”。
投資既是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也是決定經濟結構和供給質量的關鍵因素。五年來,淮南累計完成投資4440億元,是上一個五年的216%,滾動推進重大項目建設,集中精力做大“底盤”。
打造投資洼地,淮南市致力園區建設提質增效,如今,淮南經濟技術開發區獲批為國家級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被省政府批準為第二批省級戰略性產業聚集基地,爭創國家高新區取得重大進展,中安煤化一體化、商合杭高鐵淮南段等加快建設,中國移動(安徽)數據中心一期、安理大新校區、平電三期等建成投用,濟祁高速淮南段、鳳臺淮河二橋、孔李淮河大橋等建成通車,全球最大的水面漂浮式光伏電站并網發電。
近年來,淮南市把產業轉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經濟結構調整不斷邁出新步伐,經濟發展的后勁和內生動力明顯增強。
隨著工業結構轉型步伐加快,煤炭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由2012年的64.7%下降到2016年的46.3%,全市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27.4萬千瓦,居全省前列。電子信息設備制造業、汽車制造業、醫藥制造業等高技術產業不斷壯大,2017年11月末,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37戶,比2012年凈增加172戶。
隨著結構調整深入推進,淮南市產業結構從“二三一”逐步向“三二一”轉變,三次產業結構由2012年的11.2:59.8:29調整為2016年的12.3:47.2:40.5,第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9%,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升了11.5個百分點。2016年,全市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442.2億元,占GDP的比重為45.9%。
中移動數據中心、大數據展示中心、錢學森智庫分中心、江淮云、智慧谷……一個個創新元素在淮南靚麗呈現。5年間,淮南市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72億元,一批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涌現。
6家國家級科研機構,32家省級科研機構,83個市級科研機構;101家國家級、省、市創新型(試點)企業,10家科技孵化器,7家眾創空間,29家創新團隊……在淮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蔚然成風,創新能力顯著提升。
在全省率先建立權力清單制度,商事制度改革實現了全省“12個率先”……隨著全面深化改革創新的不斷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放管服改革不斷取得成效,淮南市正在釋放發展活力。
良好的營商環境帶來新市場主體的不斷涌現。截止到2017年11月底,淮南市各類市場主體注冊資金達3187.6億元,總數達16.7萬戶,其中民營企業3.4萬戶,外資企業172戶,個體戶12.5萬戶。
“干”字當先、“實”字為要,一張藍圖干到底,一錘接著一錘敲。淮南市堅持凝心、聚力、干事,經濟規模節節攀升,綜合經濟實力邁上新臺階。
回眸過去五年的發展之路,足音鏗鏘,一路向前,淮南的變化日新月異。380萬淮南人顯著增強的自豪感、自信心,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為五年變遷寫下了鮮明的注腳。 (柏松)
(本網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