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合肥5月2日電(李東標)暮春時分,江淮大地滿目蔥蘢,處處生機盎然。藍天白云映襯下,一艘小船劃破湖面,蕩起朵朵漣漪,輕輕拍打著太陽能光伏電池板,構成了一幅自然與科技深度融合的美麗畫卷。然而,讓人想不到的是,這里曾經卻是“千瘡百孔”的采煤沉陷區。
安徽淮南以煤炭資源著稱,年產煤炭近億噸,位列全國13個億噸級煤炭基地之一,也是全國六大煤電基地之一。隨著宏觀經濟變化和新一輪產業變革的來臨,淮南市由于產業結構過于單一而遭遇發展困局。
轉型之路在何方?淮南將目光投向了煤炭。近年來,淮南市以創新眼光看待煤、延伸煤,以創新驅動引領轉型發展,打好“煤電”牌,做精做優煤電化產業鏈,做大做強非煤產業群,在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中闖出一條新路。
變廢為寶 采煤沉陷區舊貌換新顏
潘集區位于淮南北部,是一個資源大區、工業大區,現探明煤炭儲量144億噸,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轉型壓力。
“采煤沉陷區,一度成為困擾著潘集經濟社會發展一大難題。如何充分利用沉陷區豐富的水面資源,變廢為寶,變劣勢為優勢,是區委、區政府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淮南市潘集區相關負責人說。
經過充分調研論證,潘集區將光伏產業作為創新發展的重中之重,通過大力引進光伏項目,積極探索“漁光互補”新模式,把沉陷區真正變成綠色能源基地。
2017年7月,三峽新能源淮南150兆瓦水面漂浮光伏項目開工建設,占用采煤沉陷區閑置水面6000畝,總投資近10億元,計劃2018年5月全部并網發電,年發電量約1.5億度。
“采煤沉陷區建立光伏電站后,上層水面用于發電,下層可以用于水產養殖,不但極大提高了單位面積的經濟產出,沉陷區的水體也得到了凈化和治理。”在三峽新能源淮南項目公司總經理李大偉看來,這種做法既不占用土地,又科學利用沉陷區水面,發展清潔能源,助力節能減排,可謂一舉多得。
發展水上光伏電站,實現了企業、農民、政府多方共贏。李大偉算了一筆賬:使用采煤沉陷區閑置水面,每年僅支付的租賃費用就在200萬元以上。另外,在項目建設、日常維護和組件清洗需要當地閑置勞動力,可以為當地農民帶來持續穩定工作。項目每年納稅預計在2500萬元以上。
“采煤沉陷區由‘包袱’變成‘財富’,產業布局由‘地下’轉到‘地上’,發展方式由‘黑色’變成‘綠色’,對土地綜合利用與新能源產業結合發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有助于帶動地方經濟發展,促進資源型城市發展轉型。”李大偉說。
近年來,淮南市積極探索利用沉陷區水面發展水產養殖、建設光伏電站,使原本荒廢的沉陷區得到了再次利用。目前,淮南市正在全力推進總投資150億元的光伏項目,已建成并網光伏裝機容量102萬千瓦,占安徽省總裝機容量的16%。
清潔高效 做優煤電化產業鏈
除了尋求“變廢為寶”,淮南市還不遺余力地“深耕”煤炭資源,做優煤電化產業鏈。
走進安徽(淮南)現代煤化工產業園,中安聯合煤化有限公司一體化項目正在加緊建設,處處可見熱火朝天的景象。
據了解,項目一期工程建設170萬噸/年煤經甲醇轉化70萬噸/年烯烴裝置,配套400萬噸/年的朱集西煤礦,總投資約267億元,將于2019年6月建成投產。二期工程規劃建設100萬噸/年煤制乙二醇等項目,總投資約135億元。項目建成后,將有力促進淮南市經濟轉型發展。
“項目一期建成后,只需幾秒鐘,就能完成煤炭氣化過程。煤炭氣化后,會變成一氧化碳、氫氣、渣滓等,廢渣還可以用做建材、水泥。氣體經過凈化系統,由甲醇合成烯烴,最終被用來加工成塑料等產品。”安徽(淮南)現代煤化工產業園黨工委委員、總工程師龔榮進告訴新華網安徽頻道。
此外,項目還將促進煤化工上下游產業鏈共同發展。中安聯合煤化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施華彪說,項目將帶動以中安聯合產品為原料的塑料薄膜、編織袋、電線電纜、汽車家電專用料等產業發展,形成近千億產值,并提供大量就業機會,為淮南經濟轉型提供新動力。
深化煤炭供給側改革,兩年來關閉退出4對煤礦、895萬噸產能,今年將退出產能600萬噸;創建國家級煤化工產業基地,發展煤化聯產、煤氣聯產,加快建設中安聯合煤化一體化項目;建設皖北唯一特種鋼生產企業——宏泰鋼鐵高端金屬制造產業園;建設中國電科八所光電產業園……近年來,淮南扎實推進“去產能”,加快轉型“用產能”,利用優勢“擴產能”,一系列轉型發展的“組合拳”,為綠色轉型提供了新動力。
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淮南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創近年來最好成績,工業投資、房地產投資、技改投資增幅均居全省第1位,地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歷史性跨上千億元平臺,經濟轉型提速高質量發展實現了新突破。
轉型跨越,“煤都”淮南正加速實現綠色崛起。
(新華網5月2日報道)
(本網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