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在一陣幽遠的古箏曲調中,幾位頭戴冠冕、寬袍大袖的“古人”正在深情地誦讀經典古詩篇目。這是記者9月10日在淮南市第二中學內看到的情景。當天,淮南二中文化周活動正在進行,時值教師節,學校華風古韻社的成員們舉辦了一場教師節主題誦讀會,學生們身穿古裝,在古箏的伴奏下,抑揚頓挫的誦讀聲吸引了眾多聽眾。
在校園里傳播國學,讓學生愛上傳統文化,是近年來淮南二中踐行全新育人理念的積極探索。據該校校長解玉嘉介紹,高中是學生成年之前最重要的教育階段,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漸趨成型,學校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要做好學生的成長教育,對其進行積極的引導。“國學蘊含著有益的育人理念,很多內容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符。在學校里引入國學教育,可以為青少年成長設立指引的航標。”解玉嘉告訴記者。
“學校對讀經典不做任務要求,不組織相關考試,只是在課余時間由老師帶著誦讀,在培養興趣的基礎上,向學生傳遞有益的思想和觀念,進而讓他們在生活中有所踐行。 ”據解玉嘉介紹,經過一段時間的推廣,誦讀聲經常在校園內響起。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一個學期下來,該校老師姚素云發現,很多經典語句,學生都能脫口而出。更讓她高興的是,學生對老師更加尊重,對同學更加真誠,學習的主動性也更加強烈。“長時間的潛移默化,最終會讓這些珍貴的做人信條在學生的心中扎下根來。”姚素云說。
2017年1月,淮南二中學生林逸在看望親戚的途中,發現一名女子手持刀和斧子向一名受傷的男子行兇。危險當前,林逸快速沖上去奪下女子手中的刀和斧子,成功救下傷者。他因此被評為當年9月份“安徽好人”。
“《論語》中說‘見義不為無勇也’,我們都應該向林逸學習,做一個不懼危險、敢于承擔的勇者。”淮南二中學生陳雨欣說。(安徽日報記者 孫玉寶)(《安徽日報》9月11日8版報道)
(本網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