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淮南,一座名副其實的能源之都。這里集中了華東地區煤炭儲量的50%、安徽省儲量的74%;截至2017年底,發電總量2857億千瓦時,光伏發電并網裝機容量1000兆瓦。
淮南從煤礦建設體制改革出發,不僅改寫了我國煤炭行業的發展歷史,還利用閃亮的“黑金”、極速的電流,為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燃起澎湃動力。在此基礎上,淮南致力于以大數據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作為轉型升級的突破口,邁出了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新步伐。
“新集模式”掀動中國煤炭行業改制浪潮
“道路坑洼不平,周圍都是農田和村莊,煤礦連個影子都看不到,工作的地方更像個工地。”時隔近30年,作為新集煤礦的老員工何維全依然記得第一次來到新集礦區的情景:閉塞、忙碌,甚至有些混亂。然而,就在當時略顯無序的場面中,何維全明顯地感受到,身邊每個人都充滿激情和干勁。“大家都憋著一股勁,就想盡快把煤礦建起來!”何維全回憶說。
3年后的1993年7月1日,艱苦的拼搏結出了碩果,新集煤礦正式投產。就在“何維全”們為煤礦建成欣喜不已時,他們并不知道,自己的勞動成果已經改寫了我國煤炭行業發展史。而且,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何維全腳下的土地,都在續寫煤礦建設、發展的奇跡與壯舉。
自從1989年3月開始籌備,到1993年7月1日投產,且當年就達到設計生產能力。此后,新集二礦(花家湖煤礦)僅用3年時間就高標準建成了300萬噸礦井,新集三礦(八里塘煤礦)24個月即建成投產。總共用時6年零6個月,就建成了年產660萬噸的現代化新集礦區,創下我國煤礦建設的最快速度記錄。新集礦區更是作為“煤礦建設中投資省、造價低、建設快的范例”被寫入《中國的能源政策》。
計劃經濟時代,煤炭行業流傳著“投資無底洞,工期馬拉松”的說法。那時一個年產三四百萬噸的煤礦僅建設工期可能就需要10余年,投產后達到設計生產能力一般又需要3至5年甚至更長時間。
新集煤礦的開發建設,打破了行業積弊,創下了世人為之矚目的“新集速度”和“新集模式”,也為煤炭行業改革提供了“新集經驗”,那就是推行項目法人責任制,自覺運用市場機制調節各種經濟關系,依靠技術與管理創新提升煤炭行業發展的效率與效益。
“新集煤礦從立項之初,就確立了從資金籌集、礦建、生產經營到煤礦的還本付息及資金的增值負全責的完備的法人制度。”中煤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陳培介紹。當時淮南市委、市政府把人、財、物、產、供、銷的權力,全部下放給煤礦,政府只發揮“規劃、協調、監督、服務”的功能,“讓政府的歸政府,讓企業的歸企業”。
體制改革,使新集煤礦牢牢掌握了建設的主動權,從而釋放出自我發展的強大動力。原國家煤炭部稱“新集經驗是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時期的成功嘗試”,將新集煤礦定位中國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五大煤礦之一,并在煤炭行業掀起學習新集的高潮。
“新集模式”掀動了中國煤炭行業實施企業化改制浪潮,徹底以市場化方式運營的時代由此開啟。
黨的十四大以后,國務院作出了把煤炭企業推向市場的重大決策。1995年,煤炭行業開始企業化改制試點,一些大型礦務局和煤礦共100個試點單位,開始探索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新集礦區與淮南礦業集團已形成兩淮億噸煤炭生產力,成為全國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
沐浴著市場經濟的春風,流淌著改革血液的新集煤礦,一直以敢為人先的魄力繼續刷新自己的成長記錄。1997年,新集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造;
2007年,公司成功上市,成為安徽省首家整體上市的煤炭企業、淮南市首家上市公司;2012年,國內首對數字化礦井口孜東礦建成運行;2016年6月,建成我省首個百萬千瓦級煤電一體化電廠板集電廠……作為一個年輕的能源企業,新集公司為老牌能源城淮南燃起了熊熊火力。
“皖電東送”鋪設煤電一體化發展之路
駕車從淮南市區出發,沿著淮潘公路向北行駛15公里,在公路的東邊,一座世界最高電壓等級交流變電站——特高壓淮南站,靜立在深秋的天空下。從這里開始,一個個鐵塔如巨人般牽引著高壓電線,將淮南的火電源源不斷地送往華東電網負荷中心。
“特高壓淮南站完全由我國自主設計、制造和建設,2013年9月25日正式投入運行,是皖電東送‘電力高速公路’的起點。”特高壓淮南站站長章海斌介紹,1000千伏特高壓北環線2016年投用后,實現了華東特高壓交流環網合環運行,華東電網負荷中心與淮南煤電基地之間的“電力高速公路”更加暢通、安全。
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對電力的需求與日俱增。不過,當時我國電力工業發展緩慢,1978年底,我國發電裝機容量為5712萬千瓦,發電量為2565.5億千瓦時,僅相當于現在一個省的規模。全國性的電力短缺,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國家需要大力加速電力產業發展。
市場需求昭示著巨大的發展機遇。
“有煤、有水、有市場”,淮南打造火電基地具有天然優勢:沉睡地底的幾百億噸“烏金”是發展火電的充足原料,滔滔淮河可以保證電廠用水,而地處改革開放前沿的華東地區,將提供廣闊的電力市場。
憑著敏銳的洞察力和敢為人先的魄力,淮南緊緊把握時代脈搏,依托煤炭優勢,搶先布局電力產業,開啟煤電一體化發展之路。
1989年底,國產首臺60萬千瓦火力發電機組——平圩電廠1號機組并網發電,強大的電流通過500千伏超高壓線路輸送給華東電網。這臺被譽為“單機甲中華”的火電機組的投產,為淮南打造“火電三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此后,平圩電廠一直站在行業高點,引領著淮南電力產業的持續發展。2013年6月,電廠三期工程兩臺100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正式開工建設,填補了淮南沒有百萬千瓦機組的空白。2015年,兩臺百萬千瓦機組相繼投產,創造了世界首臺1000千伏變壓器、國內首座站內1000千伏特高壓站等多項國內外火電機組紀錄,續寫著“單機甲中華”的輝煌。
與此同時,淮南當地煤炭企業積極進軍電力產業,探索煤電聯營模式。2007年,淮滬煤電田集電廠正式投產,2008年,淮浙煤電鳳臺電廠并網發電。
淮南市優質豐富的煤炭資源優勢和發電企業成熟的經營管理優勢得到有效整合,實現了煤電企業的利益最大化。
“目前,淮南的火電裝機容量占全省火電裝機總量的28.4%,其中皖電東送機組982萬千瓦,比重達到72.5%,為全省乃至長三角地區電力需求提供了重要保障。”淮南市發改委能源辦主任王凌介紹,如今,淮南擁有六大發電企業和26臺發電機組,建成裝機總量1220.8萬千瓦,是安徽省最大的電力企業集聚區。
“云海戰略”打開資源型城市轉型之門
走進位于淮南市高新區的中國移動(安徽)數據中心機房,一排排高大的黑色機架運行穩定。每一個機架上都貼有一個藍色卡片,上面標明了機架的行列序號和客戶名稱,騰訊、百度、阿里巴巴、搜狐等國內互聯網巨頭公司都“卡上有名”。
“網民看過的一個騰訊視頻,瀏覽的一個淘寶網頁,其數據緩存就可能存儲在這里的一個機架。”中國移動(安徽)數據中心運維室經理程炎向記者介紹,中心一期6600個機架已經投用,中心全部建成后,將具備2萬個機架的托管能力,超過2萬G的互聯網寬帶出口,屆時,將形成立足安徽、輻射華東、影響全國的數據服務格局。
從“華東工業糧倉”到華東大數據存儲中心,折射出淮南在資源型城市轉型之路上的不懈探索。
煤電產業多年的發展,讓淮南集聚了一定的勢能。然而,產業結構單一,經濟發展后續乏力,一直是淮南力求突破的瓶頸。
時代大潮,浩浩蕩蕩。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困局面前,淮南再一次展現出敢為人先的魄力,積極踐行發展新理念,將以大數據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作為轉型升級的突破口,邁出了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新路徑。
“誰掌握數據,誰就掌握未來。”“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專列一章部署國家大數據戰略。毫無疑問,數據資源是互聯網時代的重要“礦山”。原來的“煤黑子”,玩起了大數據,淮南的轉型之路,讓人眼前一亮。
事實上,早在2011年,淮南就提出了“云海戰略”,在全國率先將云計算納入城市發展戰略;2013年初,淮南又被列入第一批智慧城市試點;
015年,淮南與貴陽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積極借鑒貴陽在大數據產業基地建設方面的經驗,探索建立具有鮮明特色的大數據跨區域產業協同發展模式;2016年,淮南市獲批全省大數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經過多年的持續厚植,淮南大數據產業高地的效應逐漸凸顯。
為了支撐大數據產業發展,淮南市在各類要素供給上很是給力,除了出臺多項促進產業發展的配套政策,還先后設立50億元產業發展引導資金、2億元的大數據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和1億元天使投資基金,真金白銀扶持大數據產業鏈關鍵環節重點項目。
“公司5000多平方米的辦公場地免租使用,稅收由園區統一打包繳納。”在江淮云平臺,安徽中意之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
為了加快孵化相關企業,促進技術實現轉化,淮南市先后建設了7.1萬平方米的江淮云平臺、9.6萬平方米的智慧谷平臺,目前兩大平臺已注冊入駐企業超300家,包括阿里巴巴、科大訊飛、中國鐵塔淮南分公司、北京數海科技、中意之旅、圖聯科技、鄉妹子電商等企業。(安徽日報記者 孫玉寶)(《安徽日報》10月31日報道)